|
作品名称:《心系福州》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洪择恩 年龄:13岁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李秀彬 选送单位:砂拉越诗巫公教中学 心系福州 “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每当听闻宋代东南三贤之一吕祖谦的这首诗时,总会令我联想起从前福州读书人昼夜苦读的景象,和福州人刻苦耐劳的精神。还记得我小时候,为了探望远在福州的伯父,我们一家人便踏上了寻亲之旅。虽然当时年纪尚小,但福州的许多景点、美食、风土人情等,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记得当时下了飞机,伯父那亲切的脸孔便瞬间印入眼帘。虽然未曾蒙面,但在照片中慈祥的脸孔早已深入我心。当时,还有堂哥堂弟们陪伴着他老人家。经过一番寒暄,我与堂哥堂弟们便打成了一片,无话不说,也许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一路上,整齐干净的街道,林立的高楼大厦,花朵盛开的灌木,随风飘舞的榕树,挂满灯笼的巷子,无不吸引我的目光,心中惊叹着城市完善的规划。由于离开北峰祖屋尚有一段路程,伯父带我们到马尾区的一间餐馆吃点东西,怕饿坏了我们。伯父点的红酒面线真是令我印象深刻。浓郁的汤底,细滑的面线,香醇的酒味,令我十指大动,爸爸还真害怕我醉了。过后,我们一行人便直奔晋安老祖屋。 伯父一家热情的欢迎我们。土地宽旷,历史悠久的祖屋,虽久经风雨,几经翻修,在伯父坚持下,依然保留旧日的风采。伯母早已烹煮了一桌的饭菜,为我们洗尘。其中令我最难忘的就是那地道的红糟鸭肉。要不是那之前的面线,我真会吃下整只鸭子。吃完饭后,表哥还拿出饭后甜点——满洲糕请我们品尝,芝麻与花生掺杂着葱油的香味,口齿留香。 接下来的几天,伯父都带我们去参观福州的各个景点。福州是一座经历了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有不少美丽的景点,其中就有著名的三坊七巷。经过伯父的一番讲解,我才了解“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朗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风云人物,如民族英雄林则徐、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文学大师谢冰心等,可说是人才辈出。走着走着,我们便走进一间小铺子,点了鼎边糊、肉燕等小吃。鼎边糊在我家乡诗巫已是普遍的食物,但在这美丽的景点,能吃上一碗热腾腾且道地的鼎边糊,更有一番风味,佐料、汤底,独特的口感,更令我们有耳目一新,犹如发现珍宝的感受。 沿着三坊七巷南后街往南行走,我们来到林则徐纪念馆。我在书本上看过林则徐一生为官,却非但没有荣华富贵,反而一贫如洗。虎门销烟的事迹,令后人极为钦佩。看着林先生的雕像,他一生事迹的记载,长袍马褂等的珍藏,福州市对古人古物的尊重,不禁令我肃然起敬。接着,我们一行人来到鼓山。在山脚下,只见茫茫人海,到处都是到这里观光的游客,热闹非凡。我们搭缆车到达山顶,看着一片片绿油油的树林,清爽舒适的环境,我顿时觉得心旷神怡,陶醉在其中。许多携老带少的游客,熟悉的福州古田话,此起彼落, 更有许多似曾相识的脸孔,不知是否也是自己家乡来的游客,点头微笑,诚恳亲切。爸爸更是遇到几位同乡的生意伙伴,有他乡遇故知的欣喜若狂。我发现山路旁都是一些碑刻,许多人都爬上去照相,我们自然也不错过这机会,与伯父伯母堂兄弟们,拍照留念。 过后,我们也去参观让福州名扬海外的“福州三宝”,即民间制作的脱胎漆器、纸伞和角梳。这些宝贝做工精细,品种繁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观赏效果。父亲也选购了一些当做纪念和手礼回乡赠与友人。伯父带我们去一间名为老福州的酒楼,听他说这里是福州小吃汇聚之处。望着各试各样,形形色色的美食,每一道菜都有它的名堂与典故,不仅让我大开眼界,更令我垂涎三尺。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我们得离开福州回马来西亚了。还记得那天清早,我们起得特别早。伯母刻意煮了糟菜粉干为我们送行。酸酸辣辣的,特别开胃,也意味着我们当时的心情,千般万般的不舍。道别后,伯父,堂哥们便驱车送我们到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了。临别秋波,珍重道别,更令我们哽咽落泪。尤其是爸爸,更似有千言万语般与伯父紧紧相拥。说起来,这已是多年前的回忆了。这两年来,由于疫情的缘故,也只有在视频里头与伯父伯母及堂哥堂弟们保持联络了。福州之旅的记忆,恍如昨日,历历在目。每当在诗巫吃到一些福州小吃时,总会想起在福州的点点滴滴。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再到福州,旧地重游,与伯父一家人欢聚一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