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作品展示 > 征文作品 > 正文
马来西亚刘正霓参赛作品《曾祖母与我》
2021-11-04 18:07:17  刘正霓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文青

作品名称:《曾祖母与我》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刘正霓

年龄:16岁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江丽晶

选送单位:民都鲁开智中学

曾祖母与我

“ 阿侬,跟大妈一起回福州老厝吗?”

我的曾祖母出生于福州府,她在  1939  年嫁给了曾祖父,听爷爷说他俩是从小订的娃娃亲。曾祖父是家中独子,家庭条件也还行,两个人可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听曾祖母说大公是个耿直老实的好人,平日里也没什么不良嗜好。要知道在那革命 年代婚姻从不由爱情开始,但庆幸的是两人都受过新式教育影响,一直相敬如宾, 互敬互爱。

然而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即便是受过新式教育的新女性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婚姻和命运。曾祖母偶尔会告诉我日本军国对华南的侵略。“那是 1941 年4 月 18 日……”老人家娓娓道来,飞机的轰鸣声频繁地划破宁静的天空,接着几天的炮火投弹,福州于 4 月 21 日沦陷。说到这,她总会突然噤若寒蝉,深邃的眼里尽是恐惧与不安,让人心疼。“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你爷爷他就在山里草率地被生下来。” 她眼角泛着泪光,我知道她是为母则强。

高太爷爷早在“七七事变”后就费尽心思地想把曾祖父送往南洋投靠亲戚。这件事情一直被耽搁,而后曾祖母又因临盆在即,两人便无法一同离开福州。尽管现在曾祖父早已驾鹤西游,但我知道曾祖母她是忘不了独自经历抗日战争的伤痛。为了活下去,她带着老小躲进深山野里。当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她却盘算着如何搭上老乡的鼠船逃离福州,避居闽东娘家乡下。

曾祖母虽然未曾亲眼目睹日军暴行,但这一路逃亡途中遇上空袭,也见过死人。苦难的生活磨炼着她,后来高太爷爷和奶奶终究无法忍受深山寒苦于 1945 年相继染病离世。同年的 8 月抗日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1949 年新中国成立,新民主制度让曾祖母再也无所顾虑越过一望无际的大海,下南洋寻找曾祖父。

我大公和大妈的合影/ 拍摄于马来西亚诗巫

我出生时,曾祖母就已年过九旬,但她的身体还是很健康。在我的印象中, 她老人家记性特别好,平日里喜欢喝茶养身。她性格爽朗,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喜欢带着我去邻居家串门聊天。当夜幕降临时,她会为我盖好被子伴我入睡; 天亮了,她会准时把我唤醒。彼时的我,犹记得曾祖母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曾祖母的童年往事,娘家情况我并不太清楚,不过她上过书院和大学。她总叮咛我要努力读书,长大后才能报效祖国。她告诉我孙中山先生耗尽一生精力为了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东方,不受侵略和掠夺。有句话“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是先生送给青年李四光的;她告诉我鲁迅勤奋一生,以笔代戈的事迹。其实当时她说的很多东西我都不懂。不过,小时候也只有曾祖母有耐心给我说这些道理,告诉我要努力学习,学习成功了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记得小时候,曾祖母老盯着客厅里漂亮的花瓶发呆一上午。听爷爷说那是福州的传统脱胎漆器工艺。我们福州老家祖厝是两层楼高的灰石厝,是由各堂兄弟组成的三进四合院。以前各房长辈房会集聚在主厅堂上相见议事。曾祖母告诉我以前的厅堂讲究规矩,摆放的是书画、牌位、瓷器或石玩等等,家具也比较规整典雅。今日的厅堂变成了客厅,是家庭娱乐,聊天的场所, 这其间蕴含的厅堂文化是无可比拟的。

刘府福州闽清乡下祖厝,现在有两位帮忙收拾的奶奶住里边。堂叔公等长辈都已移居海外,部分在福州市。

我出生在马来西亚,从小曾祖母就像是我的福州宝典,她丰富了我对祖籍文化的认知。记得曾祖母有个小柜子,小时候的我喜欢把里边的东西给翻出来玩。其中有把大红伞是我最喜欢的。曾祖母告诉我那是一把油纸伞,大红大贵的可以消灾

辟邪也代表平安吉祥。曾祖母也告诉我以前的新文化知识女性都爱拿着把油纸伞。 大家都希望自己像诗人戴望舒在《雨巷》里描绘的丁香一样高雅圣洁,美丽动人。 后来我听说是因为曾祖夫离家前也给她买了把寓意恩爱百年的红色油纸伞作为信物。

小时候,曾祖母喜欢让我背诵古诗词。当时,她总会读上一段《自由与爱情》短诗。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我才能明白曾祖母那意味深长的叹息。她的勇敢和 睿智皆是我学习的楷模。她拥有新时代女性的满腔热血,努力想摆脱封建思想的束 缚,但却一生奉献于家庭。在战火包围下,她唯一的遗憾便是无法为祖国而战。她 恪守对曾祖父的承诺,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她说:“如果看不清未来,那就走好 当下的路,做此刻该去做的事情”。

我记得曾祖母最爱吃长寿面,每逢佳节或生日也都让大家吃上一碗长寿面, 寓意长命百岁。听爸爸说“长命百岁”是曾祖母的愿望。我想,那是因为大妈真的想让自己长命百岁到回家的那一天。还记得小时候,她喜欢用她的角梳为我梳头, 每一次梳头她也总嚷嚷着要回福州老厝。她说她最想吃的是故乡饭菜,最难忘的是故乡山水,那些她曾经走过的石坡木桥,还有熟悉的瓦房村落。或许对曾祖母而言岁月留下的印记从未逝去,无论家有多远,最难割舍的便是故乡情怀。

“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曾祖母怀揣着无限的乡愁和热望回到祖辈栖居的福州。她让我对故乡的情感愈发炽热奔腾。她让我明白自己与这片土地割不断的血脉联系。长大后的我认真读了遍《雨巷》,期许懂事后的自己可以更加了解曾祖母的喜好和情怀。曾祖母的性格洒脱,一生平凡普通却用力的活着、爱着。 她坚强又独立,她英勇且聪慧,她是我最崇拜的人。我是家里的长孙女,曾祖母爱我之情自不待言。爸爸说我是她的忠实粉丝,而我愿意成为像她一样美好的福州女子。

最普遍的自然更迭,却是最难以承受的痛。2010 年,曾祖母因年老离世。隐约记得爷爷和奶奶为此痛哭了无数次,爸爸则一直默默地守着曾祖母。就这样过了好久始终不见曾祖母醒来,而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当时大家是如何停止哭泣的。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弄明白与告别,曾祖母就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从今往后,有她陪伴的日子便成了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

2019 年,我有幸被学校选派参加在福建屏南县华侨中学开营的 “寻根之旅” 。在这为期 12 天的活动里,我感受了家乡的风土人情,体验了各种民间工坊。少年不知愁滋味,曾祖母不在的这些日子里,我偶尔会想起她,但也转瞬即逝。 而今不知是山水的灵秀之气,抑或是古木的幽香,我坐在古木拱廊桥上,脑海里全 都是您。

“大妈,我想您了”。

2019 屏南寻根之旅“冬令营”收获了很多的第一次。图/与寄养家庭妹妹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