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寻根》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包彰慧 年龄:18岁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林美仪 选送单位:砂拉越诗巫公教中学 寻根 小时候回奶奶家时,奶奶总是让我说几句福州话给她听。由于平日我都用中文与父母沟通,福州话的水平就处在只会听不大会说的尴尬阶段。每当我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时,奶奶就会说:“身为福州人就要会说福州话。” 那时候的我心里想,福州在哪里?我不是华人么? 长大后,我从爸爸的口中得知,爷爷早年从中国福建省福州十邑之一的屏南县,漂洋过海来到拉让江边上、有“新福州”之称的诗巫来找生计。在异国他乡,爷爷割橡胶,养鸡养鸭,当工厂工人,累积一定的积蓄后开始做生意,可谓是白手起家,含辛茹苦地把八个孩子拉扯到大。这时我才明白我是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中华民族,而我的祖籍是福州。 初三那年,我有幸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到福州去探寻自身的根源。周围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似乎回到了故土。这里是先辈们土生土长的地方。在这里,当我听到周围的人说着福州话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原来奶奶要她的孙儿们记住自己的根,要求我们学会说福州话。虽然年迈的她无法去到中国探亲,但她却致力地将福州的文化、语言传承至下一代,以致后代的子孙在融入马来西亚多元民族社会的同时,也忘不了自己“福州人”的身份。 在寻根之旅期间,我们拜访了闽清二中和福州第八中学,学习如何裹粽子,制作肉燕和芋泥。我惊奇地发现所谓的肉燕是诗巫福州人口中的“云吞”,而芋泥是诗巫福州人酒席上的一道甜品。我们也到聚春园去品尝到底的闽菜,而寿面、佛跳墙、烧卖等,这些都是身为诗巫福州人的我再也熟悉不过的菜肴。我不禁感慨,福州人移居至诗巫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却将福州饮食文化的精髓完好地保存下来,让身为第三代移民者的我还可品尝到近乎地道的美食。我终于明白为何每逢过节,我们一定要回奶奶家享用伯母,姑姑们亲手烹饪的福州家乡菜,而不是到餐馆去用餐。奶奶要我们这一代的人明白根就存在口口相传的菜谱中。 在走访了三坊七巷、郑和广场、琴江满族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后,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福建船政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是当时远东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设备最完整的造船基地。看着展示厅内一艘艘战舰的模型,我不禁联想到诗巫享誉国际的造船业。诗巫的造船业与福州人息息相关,现有的三十家造船厂,几乎都是福州人所拥有的。我想,这或许和福建的船政文化有所联系。或许是先辈们早期在船政学堂学习过,下南洋后发现坐落在拉让江边上的诗巫适合发展造船业,造船业才会在百年后的今天成为诗巫福州人最大的收入来源。小福州和福州虽相隔十万里,却和福州在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华夏大地上的福州,造就了有原本是“烂芭之地”但在福州人的努力下成为犀鸟之乡的第三大城市——诗巫。 在寻根之旅的旅程中,我对自己“福州人”的身份有了重新的认识。我很庆幸在诗巫,祖辈们都尽力地传承福州文化,唤醒我们找寻根源的决心。在华社组织的努力下,华文教育得以保留,让现在的我能用中文写下这篇文章。在异国他乡,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无人知晓,为自己的民族所做出的牺牲时所有华人子弟必须铭记于心的,因为没有他们辛劳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舒适的生活,我们也会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同化。没有根的植物存活不了,因为它无法吸收水和大自然的养分,更无法抵御大风大雨。人也一样,丧失民族根源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他们没有民族意识,只能跟从他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地球村中迷失自己。民族的根是几千年累积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根,不要在文化的激流中遗失了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