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寻根——有一种情怀叫福州》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洪祥恩 年龄:17岁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张光维 选送单位:砂拉越诗巫公教中学 寻根——有一种情怀叫福州 马来西亚是一个由多元民族组成的国家,而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州诗巫省土生土长的我从小也被灌输要维护各民族和谐精神的道理。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尚处在垂髫时期的我,因为经历了有趣而难忘的一件事,而打破了我的固有思维。还记得在我初次填写个人资料表时,起初一切都是那么地顺利,但是当我望向栏目上的“籍贯”二字,却欲写又止。也许是因为对字面的不理解,抑或年纪尚小,当时的我心想:之前在种族一栏不是已经填写华族了吗?怎么需要换个方式再填写一次呢?后来,在父母的解疑下,我才理解了原来我除了国籍为马来西亚、种族为华族的身份之外,祖籍更是属于福州。正因如此,从那时起,我便渐渐地认识福州、了解福州、爱上福州…… 身为一名福州籍贯的炎黄子孙,除普通话要掌握得淋漓尽致之外,更有责任学习说福州话。小时候常常听长辈说福州话是福州人的身份象征,如果不会说,就等同于失去了身为福州人的身份。当时还懵懵懂懂的我也似懂非懂地开始尝试讲福州话。虽然一开始的过程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但也许是福州人血液里流淌的坚毅基因激励我继续学习,终于也渐渐能够用简单的福州话与长辈们沟通了。 我的外公外婆年逾古稀,是传统的福州人,经营着一家卖中药的小店铺。每逢周末,我便会前去帮忙。记得有一次,来了一位非常着急的顾客。虽然当时店面已经打烊,但是外公外婆还是本着以“顾客为尊”的理念,重新开门,将货品卖给了那位顾客,还提醒他下次大雨将至时记得“包袱伞”。回到车上,看着我疑惑的眼神,他们二老都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告诉我说,福州人的殷勤态度与经商之道是不容小觑的,福州人都会本着“来者皆是客”的信念去招待每位顾客,让顾客感到宾至如归的感觉。一路上,外公外婆也告诉我世界各地的伐木场几乎都有福州人的脚印、踪迹。别看伐木业带来的利润丰厚,其最初的开发过程是尤为艰辛、危险、并且充满挑战的。但凭着过人的特质与刻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福州人终于在这里落地生根。 依稀记得,小学毕业那年,有幸与外公外婆踏足福建省福州市去考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机轮刚一触地,冥冥之中有种落叶归根的感觉在心中萌发。看着机场上方赫然竖立着红色的“福州”二字,当下的震撼可说是又打到了原本已满是期待的心坎里去了。返回住处的路上,街道上高耸的榕树比比皆是。当地的向导说,数量颇多的榕树早已成为了福州市的特色之一。一棵棵 “独木成林”的市树,让途经之人深深体会到独当一面、荫泽后人的“榕树精神”。 隔天,我们便随团攀爬了闻名遐迩的鼓山,高耸直立的碑石带给我们一行人视觉上的盛宴。接着到标志着福州文化的明清建筑——三坊七巷打卡,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以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不管从大厅到居室还是从园林到花厅,其建筑风格都别具一格、独树一帜,院落位置循序渐进,结构精美且重细节,可谓印证福州古人雕工出神入化的最好佐证。在塔巷的油纸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福州“三宝”之一,更是“国伞”。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正是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里,那把伞甚是“点睛之笔”。这儿也是林觉民、冰心、林则徐、沈葆桢等人的故居,其中清末革命烈士林觉民在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与妻诀别书》中正写了他们位于南后街的家,同时生动描述了夫妻间的甜蜜生活以及在月影下互诉真情的场景。 适逢春节,我们也受到了热情的招待,从当地的叔叔阿姨口中得知,年糕、灶糖灶饼和米齐是福州人逢年过节必吃的食物,当然也少不了用传统地道的食材烹饪的红糟鸡、福州鱼丸、太平面、七宝羹、春卷和肉燕。这里的每一道佳肴都那么地美味可口、亲切熟悉。我与外公也到了老店聚春园菜馆去购买佛跳墙,只见那里人山人海、生意极其兴隆,可见闽菜的魅力所在。 回到诗巫,意犹未尽,来到诗巫黄乃裳纪念公园。耸立的石碑上写着的“诗巫十邑,同沾恩泽”特别显眼,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黄乃裳先生等人的努力,就不会有今天素有“天鹅城”美誉的诗巫。黄乃裳先生等人将诗巫从不毛之地开埠成繁荣市镇,要知道开辟城镇无疑是个巨大的过程,但福州人做到了! 如果说福州是一顶金光闪闪的皇冠,那么诗巫必定会是皇冠上最绚丽耀眼的一颗明珠;如果说福州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福州情怀一定会是高楼的天花板,而福州人一定会是万丈高楼的稳固地基!有一种情怀叫福州,但愿无以伦比的福州情怀历久弥新,像扎根当地的常青树——榕树一样永垂不朽,让这段佳话一直延续下去。若要用一句话表达对福州情怀的向往以及爱慕的原因,我会说:爱我家乡,甭找理由;不爱家乡,才需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