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福州行》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钟菀骐 年龄:17岁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张光维 选送单位:砂拉越诗巫公教中学 福州行 大约是在2018年的夏季,外公带着我们一家人到中国旅游,说是要带我们回到位于福州市的家乡看望祖先。我满怀欣喜与期待,兴奋地跟随家人出发了。一到福州市,我们首先被这炎炎夏日所折服,在出发之前父亲有做过相关的旅游攻略,了解到那里夏季炎热,我们也因此做了防晒工作,还算耐得住大太阳的问候。 到达福州时已是下午时分,虽已用过午饭,但奈何我和母亲秉持着“尝遍天下美食”的态度,觉得既然来旅游,品尝美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抱着福州美食与我们“新福州”美食是否有些许差异的疑问,来到了一家小吃店。我们点了太极芋泥、春卷、稃球和芋粿,味道上并无很大差异,但做工手法更为细致专业。太极芋泥是以槟榔芋为原料,加糖及猪油蒸制而成;春卷是选用精粉煎成,又轻又薄;稃球则是由糯米粉、地瓜粉搅拌揉捏成球形,有红豆馅和绿豆馅两种口味;芋粿是以早米及白芋为主料,先蒸后切小块下油锅炸。 用过点心后,我们先在市区里逛了逛,看着周围的环境整洁、舒适且美观,不禁感叹福州市不愧曾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走了近几分钟,外公想先回到老家去看看,顺便带我见见祖先及长辈们。老家是在离市有一段距离的小乡村里,但跟我想象中的场景有些不一样,我以为会驶到一段车子无法进入的小路,我们必须要靠双腿行走一小段才能到达老家,但司机轻易地就驶入小路停在了老家门口。我想象中的老家该是有些破旧的小木屋,但映入眼帘的是栋不算大的洋式房子,细看墙上还有些许斑驳,也掉了漆,却也不脏,看得出来房子的主人爱干净,都会定期打扫房子。 正当我们在拿行李的时候,亲戚们走了出来,不仅帮我们拿了行李还热情地拉我们进屋,让我们不用太拘谨。担心我们无法适应生活环境,还特地换了套新的床、枕头和被子,让我们安心使用,就当在自己家一样。早就听说过福州人热情好客,但没有想到他们会如此心细却也爽朗,这让我越来越期待接下来几天的相处了。我们进家门的时候叔姥爷已经在泡茶了,在家的时候就有听外公提起过福州人酷爱喝茶,平常待客也绝对少不了茶,请客人喝茶是福州人最友好的表示。叔姥爷边泡茶边向我们讲解泡茶的正确步骤,我这才了解到原来福州人都喜欢用鼓山的山泉水来泡茶,他们认为泉水干净清澈,比桶装的水更好,泡的茶也更有味道。 差不多到了晚饭时间,叔姥姥和阿姨们都去做菜了,我和妈妈也到厨房去帮忙,阿姨原本还想把我们赶回客厅里坐着,不让我们帮忙,但看在我们这么坚持的份儿上,就不赶人了。阿姨早知道我们今天要回来吃晚饭,大早上就到市里买了好多食材,准备做一桌满汉全席,好好招待我们。期间我们向叔姥姥和阿姨们学到了很多福州当地的佳肴,先是酸辣汤,阿姨告诉我们福州人吃饭都爱配汤,福州菜最大的特点就是“重汤”,有“无汤不行”之说。阿姨还炒了两道加了红糟的菜,对于福州人来说红糟是一个很好的配料。妈妈也爱吃红糟,再加上诗巫红糟也好找,就也跟着学了几道需要加入红糟的菜。我发现阿姨们总喜欢在菜里加些糖,她们告诉我放糖也是一种习惯了,就跟不能没有汤喝一样,糖也是不能缺少的。叔姥姥在清炒一些青菜时,也会习惯性加些老酒好提提味儿,果然加了之后霎时间香气扑鼻。 晚饭后的休闲时间,外公和叔姥爷他们在院里打麻将,我和几个表弟、妹在屋里玩游戏。第二天,叔姥爷带着我们去拜祭祖先,也带着我们到市里玩了一天。我印象最深的是昙石山遗址,第一次了解了昙石山文化,遗址里的文物也很有意思。之后几天我们也有幸去看了闽剧,也就是“福州戏”,叔姥爷带我们看的是《紫玉钗》,非常经典却也常见的闽剧,讲述的是唐朝诗人李益与名妓霍小玉的爱情故事。在回家的路上叔姥爷跟我们说那些演员都是“老演员”了,非常热爱闽剧,他们的演绎细腻,唱腔标准动听,也牵动了我们观众的情绪,将我们带入了故事里。我们在福州玩了五天,每一天都有各种新鲜事,亲戚们都会带我们去到市里好玩的地方,再带我们尝遍当地美食。 那几天的福州之行现在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我还记得我当时对叔姥爷说:“我以我身为福州人为豪!”叔姥爷告诉我,我们福州人活着就应该像榕树一样,拥有“榕树精神”,我觉得这句话对我受益匪浅。榕树它落地生根、生命如炬,且坚忍不拔,高耸挺立、奋发向上。它盘根错节、同根共生,我们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精神,团结一致,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共同进步才能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