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借我一缕春风,忆回儿时》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林以学 年龄: 17岁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张光维 选送单位:砂拉越诗巫公教中学 借我一缕春风,忆回儿时 “儿时的浪花被锁在尘封已久的抽屉里,将抽屉一一打开,童年的阳光、海风、咸味扑面而来”。阳光透过窗口,不偏不倚地照在那张照片上,目光聚焦,我拉开了童年的抽屉。儿时的回忆像摇篮曲一样开始播放,我平躺在床上,双手枕在头下,闭上眼睛,忆回儿时。 小时候,每逢假期,父母都会带我和姐姐到奶奶家玩。奶奶住在福州的西湖,而我们一家则住在“新福州”——马来西亚的诗巫。这两个地方最神奇的地方是,虽然隔了一个南中国海,却没有时差。所以每次去到福州,我们都是在体验同时段的早上和晚上,但不一样的人和事物。奶奶家总是自带音效,鸡鸭共鸣;总是飘着淡淡的香味,茉莉花香;总会看到一棵正对着家门的参天大树,榕树。今天的回忆,是第二百零二集,标题为《那时的春》,封面画着奶奶对我笑,手里拿着稻苗,头发在风中摇曳,阳光在奶奶的后脑勺点缀,把奶奶的白头发和脸上的汗水变得更加耀眼。 我从大厅的门走出来,太阳公公积极地“上着班”,我的脚刚踩到后院的地板,就被烫到了。这个滋味已经品尝过无数次了,但可能还是太“美味”了,还是一直品尝到。我踉踉跄跄地跳回屋檐下有影子的地方,抬头瞟了一眼热烈欢迎我的太阳公公,嘴里骂骂咧咧地说个不停,双手捂着脚底。我印象中的福州太阳总是那么好客,把我的起床气都吓跑了。奶奶当时正好在喂鸡鸭,看到我被烫后,摇着头微微笑,手指头指了指台阶旁的拖鞋,说:“勋诶”(福州话的穿鞋)。我摆了摆腿就过去把鞋穿上,蹦蹦跳跳地去找奶奶。 奶奶家养的鸡鸭不多,没有关在特定的区域。我跟奶奶拥抱后,就开始了美好的一天。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我的早晨在鸡鸣下,开始了一场人与动物的赛跑。这个“课外活动”可以说是我儿时最喜欢的游戏了。我手里揣满小石子作为子弹,一边追着公鸡,一边扔小石子,尖叫声此起彼伏。奶奶家顿时生机勃勃。看着公鸡慌乱地拍打着翅膀,不时还掉落了几根羽毛,小鸭子也被吓得嘎嘎叫。我往这追,往那赶,直到弹尽粮绝,才气吁吁地结束了比赛。姐姐喊我去吃早餐,贪吃的我瞬间两眼放光,再次充满活力,一溜烟地跑进屋。怎么才到客厅就闻到了鼎边糊的香味啊。我再也忍不住,先吃了一口后才去洗手。奶奶煮的鼎边糊是最好吃,最正宗的福州味,我超喜欢吃,软软糯糯的再配上浓郁的汤和手工鱼丸,不吃第二碗都不甘心。 “嗝!”场面突然转到市集上。眼前摆着各种摊位,人来人往,不时还有人过来跟奶奶说话。小时候奶奶与别人说的福州话我一点都听不懂,以为他们在说英语,而奶奶也总调侃我说福州人怎么可以不会福州话。突然,我感觉到脚跟痒痒的,转过头看才发现原来是小橘啊。小橘是流浪猫,但它跟我很亲近,每次奶奶带我和姐姐到市集上逛逛,它都会来找我。奶奶买了福州光饼和水饺给我们吃,我把光饼里油亮亮的肉粒丢在地上,给小橘吃。不得不说福州的光饼是真的好吃,脆香脆香的。蓝蔚的天空,马路边排排站的榕树,不断冒着热气的小摊,坐在凳子上的奶奶,两个小孩和一只小猫,甚是想念。 摊位冒着的热气一下子变成了砖瓦房冒出的白烟,我们现在应该是在稻田里。放眼望去,每个相隔的稻田都会有一条小道,插秧好的农人都会沿着这些小道走回家。这时刚好是插秧的好时机,稻田里有几个妇女和奶奶一起在插秧,她们手里的活“快、狠、准”,配合扎实的脚步,整个画面富有韵律感,我看得非常入神,而姐姐则在一旁追逐小鸟。我脱下鞋,双脚踏进泥泞的稻田里,湿润润的,非常舒服。双脚不由自主地踢了踢,溅起的泥泞在白净的衣服上作画。这时,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过,我看向正在插秧的奶奶,奶奶也对着我笑。奶奶后脑勺的阳光逐渐消失,一切又回到现实。我睁开眼睛,直起身子,看向那道光,拿起了那张照片,看着照片里的奶奶,心里舒坦了许多。 我印象中的福州,是那么一幅画:奶奶为主,鸡鸭为物,花树为景,那里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借我一缕春风,吹起心中思念的涟漪;借我一缕春风,让我一瞥昔日笑颜;借我一缕春风,不偏不倚,缓缓地吹过那棵榕树,吹过那还未成熟却已饱满的稻穗,再次掠过福州那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