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榕城瑰宝》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郭宁 年龄:17岁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张光维 选送单位:砂拉越诗巫公教中学 榕城瑰宝 在我书桌一角,摆放着一个小巧的雕刻工艺品。半圆状的透明玻璃罩隔绝里外两个世界,里头一座简单的小亭子立于小山坡上,被三两株树木环绕。若凑近看,便能看见亭顶细致的纹路、亭身树身的肌理和树上每一片微小的树叶,足以感受制作者的用心之至。它简单,却令我着迷。 那是三年前的学校假期,父母带着我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城市——福州。那三坊七巷,那福州美食,那与我生长的小镇、有“新福州”之称的诗巫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城,哪怕三年过去,也依旧鲜活的存在于我的回忆里。这其中还有一样事物最是叫我难忘,这苦苦央求父母给我买下的小摆饰,便是我为之倾倒的证明。 犹记得离开福州的前一日,我们一家人在一条不知名的小街上悠闲地逛着,一间陈列了满满木色雕刻品的小店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踏入店里就好似迈入了古色古香的艺术殿宇。经店员说明,这木种色雕刻品被称为软木画,它们有的被或方或圆、尺寸各异的玻璃罩罩着,有的被裱在立体的裱框里,形成各自的小小世界,令看客“咫尺之间能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可辨千里之峻”。 我忍不住弯下腰凑近其中一件摆饰,细细的打量这说是鬼斧神工也不为过的艺术品。一栋三层楼阁,屋檐上翘,瓦头仰起,一根根精心雕刻过的柱子,一面面复杂繁琐的栏杆门窗,整齐精细的纹路,无一不具象的刻画出它的精致华美。楼旁形态截然不同的树木植株将其围绕,密密麻麻的叶片层层堆叠叠出一片园林美景。那斑驳树皮、墙面所营造的历史感意境深邃,令我仿佛能从罩外窥见那迁客骚人登楼望远览物,赋诗感怀。 那之后,我便迫不及待的查询了更多关于软木画的资料,想更深入了解它。原来软木画最早可追溯至民国初期,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它以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进口的栓木皮为画布,以刀代笔,凿、琢、转、打、锉,经过一步步繁复的工序如锯形、切片、粘合,耗力耗时耗神才能做出“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逼真景致。那匠人们用心雕刻出来的不仅仅是作品,他们雕出的是立体的画,刻出的是无声的诗。这就是赏心悦目,这就叫巧夺天工。 在为数不多的视频资料里,匠人们在木屑飞扬中凝神作业。布满茧子的手指头稳稳地用镊子捏着切片沾上胶水,一点一点的堆砌出他们的理想,那粗糙的双手与精美绝伦的成品之对比是如此鲜明,叫我惊诧。埋头坚持所爱的身影,从墨发到白头,无数日月沉淀出的经历与技艺,尽在他们韵味十足的作品里活了出来。“只要手不抖,就一直做,手抖了,刀就该放下了。”已是71岁高龄的福州软木画第三代传人陈孔国如此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软木画的鼎盛时期,西园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从事软木画生产工作,可如今仍然在制作的村民却不到二十余人。仍有那么一群人,在文化衰落的边缘坚守,在急功近利的繁荣中坚持,日复一日地淬炼自己的手艺。软木画艺术,是独属榕城的文化瑰宝。它所面临的文化传承难题,也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更是我们这代人要共同挑起传承的责任。愿薪火相传,匠心不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