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我与福州之缘》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施澄恩 年龄:12岁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徐秀玲 送选单位:敦化小学 我与福州之缘 “阿浓”,这名词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我相信只要是福州人,无不晓得他的含义。对,它不是秋意浓孩子的名字,而是在福州家庭长大的每一个父母对所宠溺的孩子的昵称啊。我当然也不例外。诗巫,这个有“小福州”之称的地方, 就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哺育我12年的摇篮! 华人在诗巫的人口比例上大约占了40%,而大多数以福州后裔为主,所以福州话是家喻户晓通用的方言。据奶奶说,“虎九话”是中国最难的方言。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但很遗憾未能学好福州话。因为母亲是外省人,所以从小我们就用普通话和英语来沟通。就因如此,福州话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虽然身处在浓浓福州文化气息的诗巫里,但说实话我从未对福州话上过心。犹记得,在我五岁的那年的一个暑天时,我和爸妈一起去乡下探望我那和蔼可亲的奶奶。奶奶在年轻时就随着爷爷漂洋过海来到南洋,她的祖籍是中国福州闽清,离乡背井来到诗巫,已经在这里落地生根了约半个世纪。一踏入奶奶的家门口,奶奶就问老爸,“阿弟,虾未?(吃了吗?)”爸爸回答说“下楼(吃了)。”“ 额,阿爸,奶奶问你话,你干嘛回应她‘下楼’?你怎么答非所问?”只见奶奶和爸爸听了后捧腹大笑。我的心里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爸爸才不疾不徐地说道,“派鞋、派鞋,阿浓,“下楼”在福州话的意思是“吃了”的意思,并不是你所谓的‘下楼’,哈哈哈!”“哦,原来如此!”我的脸顿时羞得像熟透得西红柿。就因为这个笑话,引起了我对福州话的兴趣,这也正式开启了我学习福州话之旅。 在学习福州话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福州话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词汇组成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名词或动词。比如说, 八U=香蕉、颠土=电池、送爬=打架、卡溜=玩耍。开始学习时,每每听到一些福州词汇时我都会感得疑窦丛生,因为它的音义与华语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 先贤们以自己的创意与智慧来发明这些福州话的本事真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拿香蕉一词来说吧。他们使用U来比拟香蕉的形状。香蕉通常都是一串一串的,所以八个U就形成了一串香蕉的样子。祖辈的智慧让我学会了使用这个方式来记住香蕉在福州话的称呼。然而,有一些福州名词的发音虽然十分相似,但意义却天壤之别。 随着岁月的冲击,文化的转变,尤其是移民海外的福州人,在口传的过程中,福州话的发音难免会有所改变,所以与正统的福州话有所出入。许多在海外使用的福州话或谚语都掺杂着当地方言的口音,比如亏会(开灯),不没不拉解(不会又爱炫)等。 新的一代,已经渐渐远离祖先留给我们的方言,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让我看见方言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性。虽然我只会一些简单的福州词汇和简短的句子,但我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去学习福州话。希望有朝一日当我到福州游玩的时候,可以用流利的福州话与当地的福州同胞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