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记忆中的那条街》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林玥如 年龄:11(女)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张彩萍 选送单位:砂拉越诗巫敦化小学 创作思路:常听老人家叙述所经之事,若没能亲身体验, 也希望借文字去感受。 《记忆中的那条街》 解完了最后一道数学题,我合上了作业本。离开了椅子,我伸了一个懒腰,不经意地瞄了一眼挂在书房墙上的古董钟。我把那钟称为古董钟,是因为它是爷爷从中国家乡——福州,移民来大马扎根时,跟着一起漂洋过海来的伙伴,爷爷一直将它视如珍宝。爷爷今年八十有五,依旧健朗。这么一算,这钟的年龄也不小了呀!搞不好还真可以成为我家的传家宝。我默默一笑,拉回了思绪,看向窗外,天幕似被一块黑布笼罩着,繁星如小碎钻,点缀着这块黑布,又像宇宙中的萤火虫,一闪一烁的,调皮地四处穿梭。一轮明月以它的柔光轻抚着大地,迎面吹来一阵晚风,张开双臂热情迎客,深受感动的我本能地投怀送抱,尽情享受那丝丝凉快之感。 一跨进花园,就看到爷爷正坐在凉亭里的石椅上,桌角温着一壶茶,而爷爷一边茗茶,一边欣赏摊在石桌上的一幅画,许是爷爷听到了脚步声,他抬起了头,看到我,朝我露出了宠溺的笑容。我雀跃地走进了凉亭,坐在爷爷对面,自顾自地为自己倒了一杯茶。在为爷爷添新茶时,我瞅了一眼那幅画,开口问道:“爷爷,这么晚躲在这儿研究藏宝图呢?”爷爷发出了爽朗的笑声,说道:“我这把岁数,要真去挖宝,宝还没挖到,就得等人来挖我了。”爷爷接着说:“这是最近中国家乡的老朋友寄来的画,画的是我们小时候常去玩的那条街。”被爷爷这么一说,我顿时来了兴致,要求爷爷给我讲讲他的故乡和那条街的故事,就当我的睡前故事吧!爷爷呷了一口茶,笑眯眯地打开了不知从何而来的折扇,扇啊扇的,一副古代说书先生的架势缓缓而现。 爷爷的故乡是福州闽清县靠近茶口村的一个小村落。当时,爷爷的爸爸和妈妈都是当地的农夫,生活并不富裕,爷爷有四个兄弟姐妹,他排行最小。幼年时的爷爷没我幸运,没有机会求学。在那个小村落里,许多孩子一懂事就得帮忙做家务,或下田帮忙干活。因为爷爷是家里最小的,还算是被父母和哥哥姐姐们宠着,所以田里的活,只干了一个早上,就获准回家休息了,爷爷每天就趁着这个空档,约了几位好友上街闲晃去了。 那条街,距离他家不到四百米,街头路旁长着一棵挺高的苹果树,爷爷的朋友会爬上树去采果子扔给在树下等着的爷爷。有一次,爷爷忍不住也手痒地去学爬树,结果,踩到了腐烂的枝丫,摔了个四脚朝天,七晕八素。因为这件事,还被曾爷爷严惩禁足一个星期。 此外,那条街旁还住着他的一位朋友,他们一家人擅长制作著名的茶口粉,爷爷也常去串门。一说起茶口粉干,爷爷顿时两眼放光,他说,闽清有“没粉不成席”的说法。因为是手工制作,所以独具特色,堪称闽清一宝。而茶口粉干也因为做工细,采用了自然风干等方法,所以生产的粉干细润柔韧,久煮不烂,翻炒不粘不碎,因而闻名遐迩,最终也被列入了《中国食品大全》。爷爷自然是没少在他的朋友家里品尝到热腾腾的粉干汤了。几位好友,围在一起大快朵颐,谈笑风生,好不快活! 街尾,是一位大婶摆的摊位。她卖的就是如今我们诗巫人所熟知的光饼。小摊位旁边摆个不大不小的炭炉,大婶将面团和好、切块、搓圆压扁,然后刷水贴在炭炉烧烤。不一会儿,香味四溢,刺激着路人的味蕾。光饼的味道,有咸的,有甜的,有不甜也不咸的。以前他和几位朋友帮助过这个大婶干活,大婶就免费请他们吃光饼。爷爷还说,这光饼也是历史悠久的福州美食,起源于一位名叫戚继光的将军。他要带兵歼灭倭寇,因为遇到连日阴雨,无法煮饭,他就下令士兵烤制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充当干粮。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光饼中间的孔是这样来的。光饼的“光”字就取自这位将军的名字,爷爷接着对我科普光饼的历史,说道古时,福州书生赴京赶考,也往往带着光饼作为旅途充饥之物。由于它便于携带、便于就食、便于保存,故成了价廉物美的“三便干粮”。甚至发展到后来,福州人每逢祭祀祖先时,在众多供品中也能看到“光饼”的身影。它成了福州人怀亲念祖的一种鲜明的地域文化。 街尾后,连着一座桥,桥下是一条浅浅的小溪。原本以为水清则无鱼,可爷爷说,那溪里的鱼可都不怕死,老是在他们面前晃,他们就下水抓鱼,然后再放生。午后的捕鱼时光,在水里的嬉戏打闹,为他们的童年添上了一抹阳光般的色彩。 直到爷爷十一岁那年,曾爷爷决定移民大马,爷爷才不得不和他的这群朋友分离。而在离开前,他的几位朋友不知从哪儿搞来了一个钟送给爷爷,寓意着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他们的友谊永不褪色。我这才明白了爷爷为何如此珍惜那个古董钟。爷爷说,那条街里的粉干、光饼、人情味和记忆中的小溪是回不去了,幸好他和几位好友紧紧抓住了彼此的友谊。说到这里,爷爷脸上露出了柔和的笑容,眼光飘向夜空那轮皎洁的月。 结束了我和爷爷的睡前故事时光,走在回房间的路上,我暗想,我得把福州话好好学一学,有机会也要爸爸带我去福州旅游。也许,在那里能找到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条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