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福州的人情味》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陈祖恩 年龄:16岁(男)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文淑沁 选送单位:砂拉越诗巫黄乃裳中学 《福州的人情味》 你的住处,对你而言是什么?只是一纸凭据?一张邮票?地图上的某一处?还是你生命中一段鲜活的记忆?人来人往的市场?阿公阿嬷说惯也听惯的一口福州话?萍水相逢却和蔼可亲待人和善的长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先祖逐渐开枝散叶,彷彿欲往调色盘上抹上不一样的色彩,华人拥有各自的籍贯,也许,连各自的乡愁也不同。 作为福州人,一介在“小福州”安然生活着的市井小民,若问起“福州”给予我的印象是什么,我认为,是人情味。 人人都说自己所住之地有人情味,但人情味从何而来?为何会有?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只要谈起“小福州”何以诞生,你就会明白,“小福州”的人情味,其实是这座小城必然具备的元素。 当年黄乃裳初登陆新珠山之时,面对的是未知的挑战。一名作家如此写道:“1900年一千六百个福州移民初抵蛮荒,黄乃裳是跟着第二批移民,大约五百多人,一起抵达诗巫的。拉让江岸上有百人迎接,五百人一上岸,踩到土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祈祷。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历史,多么有震撼力的景象,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史,也不过如此吧?为什么知道的人那么少?为什么没人把它写成小说?为什么没人把它拍成电影?为什么它不在我们的小学历史课本里?” 是啊,面对蛮荒,这群移民要面对的生存挑战,绝对不亚于当年清教徒来到美洲大陆所要面对的困境。只不过清教徒要面对的困境是严寒所带来的饥寒交迫,而我们的福州先贤既不适应当地过于热情潮湿的热带气候,也饱受传染病的困扰,也折损不少人马,吃上不少的苦。试问在这般严酷的环境下,连生存都成问题,哪有时间争吵?只得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生活中的诸多困境,哪怕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必要之时,也还是相互照应,从不分你我。 也许是遭遇了许多磨难,一一坚毅地挺过了。我们福州人,安乐地生活在这座“小福州”的一群人,变得慷慨了,变得无私了,有同乡遭难,就互相帮助,哪怕是生活逐渐安定,这个特质也不曾改变过。 这,就是所谓的“人情味”,一种随时可以让你感到心暖的奇妙感觉,一种可以留下访客的神奇妙方——与其说是“留下”访客,不如说是“偷走”访客的心。每当接待认识的台湾长辈到这里观光,他们总说,令他们的心留在这里的,不是因为诗巫有多少摩登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因为诗巫有多少吸引人的观光名胜,更不是因为诗巫有着堪比其他地方的名声。诗巫很普通,但让它变得不普通的,是“小福州”居民们独有的人情味。 至于我,则有一番亲身体验。 那是有一次参加生活营活动,我们到市中心一日游。第一站是中央市场一祭我们的五脏庙。中央市场贩卖的商品很多,但美食更多,只要沿著阶梯走上二楼,就彷彿走入拥有各色美食的美好世界。我选择一家面摊,打算以一碗面果腹。面摊的阿嬷见来客一脸稚气的学生模样,可说是热情的款待,就连怕生的我,也开始很自在的用不太流利的一口福州语与阿嬷聊了起来,交谈甚欢。临走前要付钱,但阿嬷却微笑著拒绝了。我想方设法付钱,甚至尝试说服阿嬷的老伴偷偷收下,都未能逃过她的火眼金睛。感谢阿嬷的款待,我始终记得她的一句话:“小伙子,面钱不重要,只要你觉得我的面好吃就够了!继续赶路吧!” 从此以后,只要我来到摊位附近,总会过去和阿嬷打声招呼,她老是说,小伙子又长大了一些啊。 我想这就是“人情味”的最佳体现了!虽是陌生人,但那如同家人般的问候,确是令人暖心的。也许我们会有的乡愁,即是自然的以福州话相互招呼问候的那种亲昵感觉吧!那是我们最熟悉的乡音,是深深烙印在我们生命里的一个不可抹灭的印记。 福州,最有人情味的福州,愿你永远有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