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梓乡》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黄勤翔 年龄:14岁(男)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黄拔倩 选送单位/社团:马来西亚诗巫公教中学 《梓乡》 “《南京条约》使中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而福州就是其中之一。而孙中山曾说过:‘华侨为革命之母’,他们……” 我坐在课室里,精神奕奕地听着历史老师讲着先辈们过往的峥嵘岁月。老师提起福州的那一刻,我瞬间眼前一亮,那不正是我们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的祖籍吗?确实,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国赤地千里,于是东南沿海的广东和福州一带的贫民就乘轮船来到东南亚谋生——他们就是我们的祖辈们。 福州这个词在马来西亚随处都可以听见。不论是自我介绍时,还是交新朋友时,每当被问起自己的祖籍时,我总能引以为傲地说:“我是福州人”。当然,“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做人当不能忘本,作为一个“福州人”,我怎么不会说福州话呢?犹记得小学四年级时,我们一家和长辈们一起去了一趟福州,说是要寻我们华夏民族的根。幸好当时学好了福州话,才能在福州“畅游无阻”。 福州,果然是个“有福之地”。它坐拥丰厚的天然资源,依山畔水,福地洞天,于山、乌山和屏山这三山“镇守”着福州,使得福州享有“三山”之称。在那落英缤纷的桃花源,还有陶渊明文墨下的南山,仿佛可以在它们身上看见福州的影子。去往下榻的旅馆途中,我有幸一睹那伫立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中葳蕤的“千年古榕”。它伸掌着崎岖的树枝,绿意盎然,高耸入云。在这梓乡,我们就像生生不息的顶芽,在榕树那错节盘根之上,繁衍开来。在这座“榕城”里,我仿佛找到了一种游子归乡的归属感。在下榻的旅馆内,我循着那馥郁芬芳的馨香,在古色古香的大厅一窥到婀娜多姿的白美人——茉莉花。福州乃茉莉之都,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茉莉花更是福州的市花呢!福州人就像是那发出淡淡芬芳的茉莉花儿,平易近人,且温文尔雅。 到了福州,怎能不去“民国十大才女”之一——冰心的故居呢?这里就是“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许多名人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充满灵性的热土成为福州的骄傲。走进鳞次栉比的巷弄内,古道悠悠,琳琅满目的小吃店总是能博得我的眼球和那馋嘴。站在氤氲叆叇的小吃摊前,形形色色的老福州招牌的特色小吃在水汽中若隐若现,如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福记鼎边糊、黄米糕等。要说来到福州后最爱的美食之一,非永和鱼丸莫属。爷爷说,在福州,有“无鱼丸不成席”的说法呢!永和鱼丸属于闽菜系,色泽鲜白,内有馅料,一口咬下去,里头的汤汁味道鲜美,颇具弹性,令人回味无穷。走着走着,我们便在一间店铺前停下脚步,往里头一瞧,我带着满腹疑问看着店里的商品。它们形似梳子,色泽却璀璨夺目。之后经店主的解释下,才知道这些是“牛角梳”。它与脱胎漆器和油纸伞齐名,称为“福州三宝”。巷子内,是现代与古典的交融的“美”。这里不仅有老字号和古厝,也有人人皆知的肯德基和星巴克等,韵味奇特。青瓦白墙和石板路,虽经历百年的风风雨雨,仍屹立不倒,这也是福州人的精神之一——坚韧不拔。那守在深巷的守艺人,也在那继续缭绕自己的梦。 独具匠心的闽剧,乃福州的文化瑰宝,拥有“文化遗产”的美誉,至今仍余音袅袅,在我脑中回荡。犹记得那时欣赏的闽剧是《兰花赋》,演员们身穿色彩斑斓的戏服,用福州方言演唱着,伴随着驷马仰秣的中国古典乐器,声势磅礴却又带着柔情。只可惜那时艺术天赋不深,不晓得演员们在“唱”些什么。现在想想,还真是错过了那时的大好机会呢。也许那时候,演员们演唱的,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故事;是他们奉为至宝的信仰。薪火相传,则代代不息,这也是这次福州之旅所要寻的“根”。 “蓬莱左股”——鼓山,林壑幽美,景色旖旎。鼓山乃佛教胜地,山上的千年古寺——涌泉寺,殿宇堂皇,素有“闽刹之冠”之称。绿荫夹杂着光影,在福州这块“佛国”的土地上相映生辉。在放生池中央,伫立着一尊南无观世音菩萨雕像,多了一份安谧和威严。这也是我喜爱福州的其中之处——城市和自然可以相融;文明和淳朴可以共存;现代和古典可以相合。走进寺庙里,前方便是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三世佛,心中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参观完大雄宝殿后,便经过可谓汗牛充栋的“藏经阁”,里面保存着自明朝以来的佛教经典两万册,以及历代高僧的血书藏经。下山时,我眺望到一条江水秀逸的的大江流淌在福州土地上,穿城而过。它是《闽江观涨》的主角,是福建的母亲河,孕育了闽越族人。它,是闽江。它令我想起了砂拉越的母亲河——拉让江,孕育着世世代代的族人。它那波澜壮阔的汩汩江水,象征着福州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坚强无畏地生活着。 百年前,我的祖辈开垦赤地,我的根基扎于福州,他们漂洋过海,却不忘福州;百年后,我的子孙生生不息,我的根基扎于福州,他们发扬光大,却不忘福州,就像越鸟南栖般的怀土之情。 在此,向福州致敬,表达对梓乡的亿万分敬佩和热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