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 《光饼》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余思思 年龄:16岁(女)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林美仪 选送单位/社团:马来西亚诗巫公教中学 《光饼》 倭寇大举侵犯福建,戚继光奉命闽歼敌,获全胜。当亲戚军行前,为使行军驯熟。一面粉及盐烘成圆饼,中间打孔,串挂在战士身上,作为行军干粮,福州人为纪念成公的丰功伟业,竞相仿制,称“光饼”。光饼可分咸的和甜的,甜的则称“征东饼”。光饼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入葱油和猪肉作为馅料。光饼虽然卖相普通,但新鲜的光饼外脆内软,咬下去香味便在口齿间回荡。光饼对所有吃过的人来说是一种美食,对我来说,光饼则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小时候,凌晨总会听见奶奶忙碌的脚步声从厨房传来,看着那忙碌的身影搓面团、洒芝麻、烘光饼。虽然奶奶已年老了,但那些动作依然眼疾手快。烘制完成后,她总会留下一些光饼给我们当早餐,其余的装起来,徒步到附近的市场去卖。若我们当天要出游 ,奶奶会多做一大盒的光饼让我们带上路。对于爱出游的一家六口来说,小型车的位子已经非常拥挤了,还要带上一大盒的光饼不禁令人感到麻烦,但我们很快就后悔了。那一天,糊涂的老爸出门前忘了检查车胎,我们在车里愉快的谈话之时,突然“碰”的一声,后座轮胎被钉子扎破了。原本只是更换车胎就能解决的事,但父亲又忘了把上次泄气的车胎重新充气。由于我们在乡间的小路上,四周除了树林和狭窄的马路,什么都没有。太阳使劲的工作,不停的散发热气,把我们从车里逼到了大树下。我们一个个都饥肠辘辘的等着从市镇出发的叔叔来帮我们换车胎,这时我们才想到了奶奶的光饼。看到光饼的那一刻,每个人的的眼里都发了光,大约20片的光饼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被我们“消灭”完了,是奶奶的光饼“拯救”了我们所有人的肚子,往后的日子里我们都不敢再嫌弃带光饼上路了。 逢年过节,奶奶都会做她最拿手的猪肉馅光饼,吃过的人绝对会对奶奶的光饼赞不绝口,还有想在吃第二个的魔力呢。除夕夜晚上,所有亲戚都聚在奶奶家吃团圆饭,包括在外地读书的哥哥姐姐和堂哥堂姐。吃完晚餐后,奶奶才会端出她的光饼给我们一边谈话一边享用。小时候,我最喜欢一口气拿了七、八片光饼到客厅和哥哥姐姐们坐在一起,听他们分享在外地念书遇到的趣事。我一个接一个的啃着,不久盘里的光饼就被我吃完了。有一次,顽皮的堂弟把他的乐高放在我的盘里,我的手摸索到了乐高就拿来啃,结果磕掉了一颗门牙,这件事至今都还是家人们的笑柄呢。 我上了初中,学业一直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不及格,发成绩那天回家就被父亲责打。我尝试找过许多补习班,每天都努力复习,成绩终于提升至及格边缘,但距离父亲对我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我每天坚持复习,但历史和地理却怎么都不能背进脑里。我上网查询过很多方法,依然背不进,我原以为我的历史和地理没及格的希望了,但某一天我在同学的建议下,开始当夜猫读书。第一天熬夜非常辛苦,平时准时上床睡觉的我泡了一杯咖啡,在虫鸣的陪伴下,勉强背了一课地理,就趴在书上呼呼大睡了,可是第二天的评测却异常的高分。第一次接受地理老师的称赞令我心里甜滋滋的,感觉像踩在云端上,那么不真实。好景不长,咖啡再也不能帮助我提神了。有一次奶奶给我送来了光饼当宵夜。当晚,我顺利把书都背进脑了。于是每天我把早餐吃剩的光饼收起来,当宵夜吃。就这样坚持到半年后,我的成绩大大的提升到卓越的水平。从初二到现在,光饼已经成为了我不可或缺的伙伴,无论是打雷下雨的晚上还是闷热的晚上,都有光饼陪我熬夜…… 奶奶的光饼不仅让我尝到了幸福的味道,也陪伴我经历许许多多困难。其实制作光饼的过程不简单,我看过奶奶一大早起来,用她那布满皱纹的双手揉面团,洒上白芝麻,再点燃两尺高,瓮口直径月约十尺,由水泥和生铁制成的烤炉,将一块以盐水浸湿的布在炉内周围抹一遍,大量蒸汽随着‘吱吱’声由炉口冒出。随后赤手把面团贴在炉壁上。待光饼烧至金黄,才用筛子把烘好的光饼取出。若不是当年黄乃裳率领福州移民开垦马来西亚砂拉越的诗巫(新福州),他们在这片全新的土地上不忘自己的家乡,依然坚持把福州的传统传承下去,现在的我们也无法尝到各种不同的福州美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福州人随着现代年轻人口味多变,也研发了光饼不同的吃法,如油炸光饼、炒光饼、咖喱光饼等。这些都体现了福州人的海洋文化,即“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四海为家”的开拓进取精神和“以海为田”、“崇尚商贾” 、“师夷长技”的务实创新精神外,还有“同舟共济”的团结自强精神和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精神。希望这些精神得以在这片土地继续传承,使福州文化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