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福州、爷爷与我》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何欣婷 年龄:17岁(女)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林美仪 选送单位/社团:马来西亚诗巫公教中学 《福州、爷爷与我》 我的爷爷年逾古稀,是典型的福州人。他具有传统福州人的性格——耐心敦厚,又不乏开放进取。爷爷常感叹:“福州人刻苦耐劳、勤奋节约、慎终追远、乡梓情浓、爱好和平。” 福州,有福之州。福建,也是古福州和建州的合称。100多年前的清末,有一句口号在民间响起 “广东人革命,福建人出钱;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 如今的福州人,不仅延续打拼精神,更具有热切为子孙后代追求更美好世界的拓荒精神。 自总角时期起,我就喜欢听爷爷娓娓讲述先辈们为捍卫乡土勇于冒险、敢于牺牲的感人事迹。特别是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主张严禁鸦片的福建人林则徐先生,他的七律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两句“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更让我对这位以国事为重、愿义为国牺牲的一代名臣肃然起敬。每回回味起这些事迹,爷爷总是会紧握我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小婷,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福州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你一定不能让福州文化就这样的消失。福州文化中含有太多的精华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品尝吸收,很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当然,福州传统文化中不可避免的有一些落后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正,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来使我们的文化不断地进化。” 有“小福州”之称的诗巫是爷爷和我的家乡,它与中国福州有着密不可分的微妙关系,虽然两地遥隔数千里,但是醇香浓郁的乡情并没有因此而褪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迈进而更加紧密,这种乡情绝非笔墨所能形容的。我从爷爷口中得知,福州人南来,是通过美以美教会有计划地移民。黄乃裳先生和当代砂拉越第二代白人拉惹查尔士·布洛克的政府签约,通过福州的美以美教会召集乡亲于1901年集体移民到诗巫垦殖,而我的曾祖父亦是第二批抵达诗巫的先辈。他们开始时是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后来种植树胶和胡椒。其中移民领袖黄乃裳先生、刘钦候先生等人的无私付出,正是为福州人注入了许多值得后人歌颂和继承的正能量。 “他们没有为自己留下一寸土地,一片瓦砖,如此大公无私、一心一意为自己的族群谋求福利的崇高精神,备受后人尊崇与传颂。” 家乡话是每个人自幼学习的一种说话腔调和发音习惯,人们常说乡音难改,自小爷爷就鼓励我多说福州话。在爷爷家里,无论干什么,大人们都说福州话,仿佛是受制于一种魔咒似的,不说福州话就浑身不自在。渐渐地,我也耳濡目染,开始学会说几句简单的福州话,像是:“侬家”(nang nga)——“我们”,“无事计”(mo dai ie)——“没关系”……想不到福州话说起来不仅乐趣很多,还能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含义。当然学习过程中,我免不了因为发音错误而闹出不少笑话,但是爷爷总是拍拍我的肩膀,安慰道:“一点小失误无大碍,你还有进步的空间,切记要越挫越勇!”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食”,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遵奉“民以食为天”的信念。可见食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也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核心之一,更是每个人精神气质的组成部分。爷爷的厨艺出色,他炒的福州白粿干总是让我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福州白粿干是一种用大米和水做成的食物,加入新鲜的葱、肉碎、鸡蛋以及其他配料一起炒。爷爷有时会手制的福州鱼丸,搭配热乎乎的福州白粿干。福州鱼丸是一种包心丸子,起源于清初。因煮熟后浮在汤面,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摇摆在太空之中,故又名“七星鱼丸”。其做法是将鳗鱼、鲨鱼或淡水鱼剁茸,加淀粉搅拌均匀,再包以猪瘦肉或虾等馅而制成。鱼丸皮薄均匀,色泽洁白晶亮,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香不腻。 “透过传统美食,我们能够感受蕴藏在民族文化深处所体现的团结、和合、交融的群体意识和文化精神,更达到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和文化认同的目的。” 爷爷是我的长辈、知己、亦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爷爷常为我灌输福州的思想文化,让我体会民族习俗背后所含的意义。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南怀瑾先生曾说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 爷爷,我一定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期望,我一定会尽我所能让福州的传统习俗得以传承,为下一代带来福泽,避免民族的精髓随著时代及商业化的洗礼,具有面临失传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