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话家乡》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池贤溢 年龄:15岁(男)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指导老师:张光维 选送单位/社团:马来西亚诗巫公教中学 《话家乡》 苍穹之下,各族林立。一个地方的文化往往都是由住在那里的人所决定的。而我的家乡,诗巫便是这么一个充满着籍贯色彩的地方。 诗巫有许多的别称,“新福州”“小福州”等,但没有一个能不与福州挂钩。这便说明了福州文化已经充满了这片土地。走上街,听的是道地的福州话;去菜馆,吃的是道地的福州美食。这是因为当年黄乃裳先生带着大批的福州人民到这里开展新的生活。 人都说福州人下南洋带着三把刀:菜刀,剪刀及剃刀,这就说明了诗巫早期的景象。早期,诗巫的街上的店铺都是餐馆,裁缝店及理发店,这三门手艺一直都是诗巫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只可惜因为机器的出现,裁缝店愈发没落,理发店亦愈发地不同,只有少数的餐馆依然保持早期的样貌。 一开始的裁缝店有别于现今的服装店只是摆卖衣服,客人除了可以选择定制自己合身,自己喜欢的衣物,如旗袍,中山装,唐装等,也可以修改衣服的尺寸。此外,被单,床单,枕头套等都可以在裁缝店里头添购。令人惋惜的是,随着各大服装店的开张及网络商店的兴起,裁缝这门手艺在诗巫已是越来越没落甚至青黄不接了。与“剪刀”齐名的“剃刀”虽然境遇没有落得同裁缝店一般田地,但时过境迁,理发的方法以及器具都与以往大不相同。从前,理发师只用剃刀,梳子等工具便能服务坐在老式手控座椅的顾客,剃刀钝了有些理发师还会秀另一手磨刀的手艺,亲自磨刀。而顾客呢,便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或看杂志消磨时间。如今,更多五花八门的理发工具出现,理发店也更加潮流,其提供的服务也是较以前增添了染发,拉发等服务。唯一不变的就是顾客在理发过程一样低着头,只是看的不再是报纸和杂志,而是更有吸引力的手机,不禁让人感叹时移俗移。 不过好在三把刀的最后一把菜刀依然保留了许多往日的风貌。一些传统的饼家依然保留着先人留下的火窑井,以烘培福州最传统的光饼,征东饼等。别小看这小小的饼,许多游客到诗巫游玩离开前最重要的就是买两大包的光饼离开,让诗巫的光饼可说是声名远扬。此外,诗巫的干盘面更是游玩时最不可错过的一道佳肴。简单的细面拌着猪油,撒上一点葱,便能挑逗人的味蕾,使人的游客“飞流直下三千尺”,保证让人欲罢不能。 但,外地游客在游玩时总是有一个困扰,那就是听不懂诗巫人的语言。由于诗巫几乎都是福州人,所以大家看到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地用福州话沟通。不论是到菜市场又或是百货市场;不论是买东西或点餐;不论是聊天还是吵架,都能听见福州的抑扬顿挫。所以啊,福州话几乎可以算是诗巫的“市语”。那游客不都会变得很困扰吗?一些聪明的游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找小孩来翻译。因为学校的教学媒介语都是华语,加之现在的父母多不在意方言的传承,所以许多孩子并不会说福州话,一些甚至连听都听不懂。这虽然减少了人们因语言造成的隔阂,但也造成了福州话这最独特的方言的消逝。 上文有提到过,诗巫一直有“新福州”,“小福州”的称号,但我并不是那么喜欢这些外号。这是因为我认为诗巫就是诗巫。不可否认,这个弹丸之地的地方文化掺杂了许多福州文化,这也是它一直以来的特色。但诗巫的独特,正是当福州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之后,产生了最为道地,最为特殊的诗巫文化。这种文化便是其他许多大城市所缺少的。 令人扼腕的是,在我生长的这段时期,这些特殊的诗巫文化已经被时代的洪流猛兽冲淡了。只希望各位诗巫人可以共同努力,让其他人有机会见识到最道地的诗巫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