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称:《不解之缘》 作品类别:征文 作者:刁崇臻 年龄:15岁(男) 所在国/地区:马来西亚 选送单位/社团:马来西亚南华华中 《不解之缘》 情不知所起,却一往而深。 我与福州,便是如此。 有生之年,能与福州有着美丽的邂逅。 缘分还是冥冥注定。无人知晓。 一切一切的开始,还是源自于一个地方,我的家乡——实兆远,一个位于马来西亚的渔村、淳朴小镇。淳朴、平凡之下,却隐藏不了那浓厚的文化。据说当年,中国人南下到实兆远,其中大多以福州人为主。因此,实兆远这个地方才得名——小福州。“小福州”人如其名,浅白易懂。 这里深受福州文化的影响,常常有许多外地,甚至国外的游客,因慕名这里的福州美食、文化等,专程来到这里观光。慢慢的,这里也就发展成了一个观光地。 在我看来,族群并不是阻挡文化传播的那一堵墙。我本身并不是福州人,但却因为我的家乡环境,而深受福州文化的影响。我也深爱着这份文化,这份情。我认为文化是能够共享的,它并没有任何界限。它应该被带给更多的人认识,像蒲公英般,传播到更远处。 我对福州的印象是极深的,尽管我还没有机会到过福州一览。这一道福州传统美食,让我爱上了福州文化,深受它的吸引。一碗看似普通平凡的蛋燕,却藏着许多儿时的回忆。儿时的我总在炉灶旁看着奶奶捣鼓一些美食,奶奶先是把搅匀的面糊,倒匀在锅上,煎了一会儿后,反面再煎一会儿,便可起锅了。就这样,一直重复着,直到盘上叠了厚厚的蛋燕。最后,把蛋燕卷起来,用刀切成几个小块,便大功告成。然后,把蛋燕下到精心熬制的汤里煮,再加上爷爷起早贪黑到附近菜市买的福州鱼丸。听爷爷说,这家福州鱼丸已经经营了三代,仍坚持使用传统手法制作,采用最新鲜的食材。因此,每天早上都排有满满的人群到这儿购买。鱼丸十分鲜嫩,咬下一口,里边的汤汁,直接在嘴里溢出来,里边还包有厚厚的肉馅。只闻鱼香,不觉鱼腥的鱼丸和汤汁再加上一碗蛋燕,简直是人间美味,来人世间一趟,真是值了! 待过后长大了些,我便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奶奶您会做福州美食呢?”奶奶感慨地将故事告诉于我。原来当年奶奶的邻居是位名副其实的福州人,常常将煮好的蛋燕分享给左邻右舍。奶奶一吃便爱上了这道道地美食,便向那位邻居讨教了这门手艺,这才导致了这个手艺得以在我们家一代传一代。蛋燕的制作并不难,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份情怀,乐于将自身族群的文化传授于他人,实属可贵! 除了蛋燕,令我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福州光饼啦!在这儿,有个地方,每天大概八九点早上,便会人满为患。所有人都在等着光饼的“诞生”。一个小小几平的店铺,一个档口,几个炉灶,大伙儿都分工合作,各忙各的。揉面团的揉着面团,还有的准备陷料,待最后一个功夫,把陷料包入面团,送去烘烤,香脆的光饼便如此地诞生了。即使你离档口有段距离,你也会闻到那光饼飘香,有葱香伴着猪油香。有时候,就算你提早到那儿排队,也有可能买不到第一轮出炉的光饼,只得再等个十五分钟,谁叫味道让人念念不忘呢?现在店家主要只售卖葱陷料的光饼,肉馅的已经很少在卖了。拿到热腾腾的光饼的那一刻,简直幸福感爆棚。老板的坚持,满足了偌多食客们的味蕾,想他应该也乐在其中吧! 谈完了一些的代表性美食,我想来谈谈地标性建筑物。在这里,与福州有最大关联的建筑物,我想莫过于这个“垦场博物馆”了吧!之所以取名为“垦场”,是因为当时从中国南下来这里的福州基督徒有着莫大的功劳,那便是开垦这片土地,使得这里现在得以如此繁荣。以此命名,我想是为了纪念先贤们的功劳吧! 起初这间博物馆仅仅是一所老旧的牧师楼,但大约在几年前,新的建筑物落成,博物馆以新的面貌与大家见面。在新建筑面世时,我有幸到那儿参观。步入博物馆,我顿时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感觉当时人们南下的情景真真切切地就在我眼前。我叹为观止。里边摆放着许多文物,老式麦克风、印字机,照相机等等,充分展示了上世纪的生活气息。 走出博物馆,我仍对里边的文物念念不忘,或许这就是历史文化的魅力,能够让人对它永世难忘、储存在记忆深处。 前段时间,我偶然在网络上看见一个视频,有关于福州美食——干盘面。几位年轻女生以唱条的方式描述“干盘面”这道美食。她们的视频既有创意,搞笑且真实地介绍了这道福州佳肴。果不其然,这支视频很快就在网上火了,我身边的人有好一段时间都把这首歌挂在嘴边。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方式,才得以让大家尤其是现代小孩认识传统的福州美食。 犹记得,我还听我一位好友说过,他们福州人从前有这样一个习俗。那就是出嫁时,必须要在车上挂个灯笼,直到生子,还得是男孩子,才可以取下来。想想还觉得挺不可思议的。但,正是这些个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不过,随着时代更迭,这些流传已久的习俗也就慢慢被人们遗忘了,实属遗憾。 福州的传统文化实在触动我的心弦。如此美妙的文化不应该逐渐消失殆尽,而应该被我们保护并且继续发扬光大。传承文化的重任便在我们肩上,我们势必要努力将这些文化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确保它不会被遗忘。 想想,我对福州的情,已无计可消除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