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风景名胜简介

    2018-02-09 10:27:2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进

雪峰崇圣禅寺简介

雪峰崇圣禅寺,位于闽侯县大湖乡境内福古线旁雪峰山,距福州市区76公里,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开山祖师是著名高僧义存。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素有“南方丛林第一”之美誉。雪峰山原名象骨峰,古时当地群众到山顶砍柴拾得象骨因而得名,有“闽越神秀”与“琼瑶第一峰”之美称。唐闽王王审知到此朝山,问开山祖义存:“象骨峰有何异?”答曰:“山顶暑月犹有积雪。”王便赐山名为雪峰,沿袭至今。义存禅师系唐代著名高僧。泉州(福建)南安人,俗姓曾。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到雪峰山立庵兴法,师亦以雪峰为号。寺初成,缁素云集,众每逾千五百人。乾符元年(八七四),僖宗闻其道风,赐寺号「应天雪峰寺」,赐师号「真觉大师」,并紫衣袈裟一袭。大顺年中,游丹丘、四明之地,并宣法于军旅之中。后还闽,备受闽王礼遇。开平二年五月二日入寂,世寿八十七,法腊五十九。其嗣法弟子有云门文偃、玄沙师备、长庆慧稜、鼓山神晏、保福从展等人,以云门文偃最为著名,乃云门宗之祖;而玄沙师备再传弟子法眼文益创法眼宗;长庆慧稜是怡山西禅寺第四代住持;鼓山神晏是福州鼓山涌泉寺开山祖师。故义存禅师乃上继行思,下开二宗,在晚唐五代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遗有《雪峰真觉禅师语录》。

雪峰崇圣禅寺以宗教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因海拔较高,加上小气候因素,夏日气温比福州低6-7度,是避暑和冬季赏雪的理想圣地。最早的寺在枯木庵,十多年后迁建今址,后规模逐渐扩大,唐朝朝廷鉴于义存禅师的威望,赐予他“真觉大师”尊号和紫袈裟。闽王王审知尊崇佛教,其主政时,与义存禅师交情深厚,捐资建造大殿、法堂等建筑,畲族大财主蓝文卿将7000多亩地和500间房献给寺里,使雪峰寺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南方罕见大丛林,僧众多达1500多人。雪峰寺成为广大佛教徒朝圣参拜的佛教圣地。宋代时,天下著名禅寺按等级列为“五山十刹”,雪峰寺名列十刹之首。至明代,四大名山代替五山十刹,雪峰寺仍有广泛影响,清代雪峰寺被列为五大丛林之一,后历经战火、匪患及天灾人祸,年久失修,至新中国诞生前夕,寺院已破败不堪,现有的建筑格局多为清光绪年间中兴雪峰寺的达本禅师所定。

雪峰崇圣禅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内外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客堂、钟鼓楼、方丈室、枯木庵、留香堂、尊客堂等,占地面积约73000平方米。“崇圣禅寺”匾额系赵朴初居士题写,楹联也多为名人名家撰书。寺内至今还保存有经书、法器、彩瓷、书画、脱胎、木雕、玉雕等文物。其中义存祖师开山玉印、血书、印度梵文《贝叶经》、八千余卷《频迦藏经》、《碛砂全藏》、唐檀木雕观音、清缅甸国王赠送翡翠玉雕佛像等,均为稀世珍宝。

枯木庵,在蘸月池旁。庵内保存一截千年枯柽,高3.20米,围7.13米,外嵌中枵,皮剥殆尽,像揭开盖子的大饭甑。南向的正中开一窦如门,似天然的岩洞,树腹内可容纳十余人,是开山祖师义存最初入山栖止的地方。腹壁左侧,刻有三行直下行楷大字:

维唐天祐乙丑岁造庵子

及作水池约伍仟余功于时

廉主王大王

题刻记载闽王王审知捐资募工建枯木庵、开放生池的情况。书法遒劲挺拔,为唐代流行的柳公权体。这截柽木,生千年,枯千年,木刻至今也逾千年,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被海内外学者誉为“树碑”、“树刻”、“树腹碑”、“神树题字”、“金石以外奇珍”。

雪峰崇圣禅寺除殿堂楼宇外,还有山、林、田、泉、池、塔、林等,错落有致、蔚为壮观。著名景点旧有二十四处,前人有诗总其名曰:

雪峰(山)宝所(亭)近兰田(庄),

枯木(庵)三毯(堂)一洞天(岩)。

半岭(亭)化城(亭)无字石(碑),

万松(关)雪峤(路)有龙眠(坊)。

文殊(台)古镜(台)金鳌桥(桥),

罗汉(岩)梯云(岭)象骨巅(峰)。

香石(磨)放生(池)池蘸月(池),

望州(亭)卓锡(泉)应潮泉(泉)。

雪峰崇圣禅寺中最具特色、享有盛名的是义存和尚塔,是开山祖师义存的肉身塔,祖师临终前一年自画塔样,由闽王王审知特遣使到江西瑞迹山选取石材建造,赐名“难提塔”。该塔造型独特,呈圆钟形,高4.10米,底径2.9米。塔身以矩形花岗石垒砌,每块石上浮雕1-4颗卵形半球状,共200多颗。塔下为圹室,内有铭与序,皆为义存祖师自撰,王审知刻石。存有籤云:“石卵爆尽,吾当复生。”明宣德年间石卵已爆,寺宇重兴。20世纪80年代初,石卵又爆,恰有华侨捐资,寺得重修。“石卵爆花”之说,为雪峰寺平添几分神秘色彩,堪称天下异景。

雪峰崇圣禅寺继承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重振农禅并重的宗风,开山种植杉、松、竹三十余亩。植牡丹、梅花、杜鹃花、菊花等数万珠。地涌金莲是寺花,系一种罕见花卉,为六大佛教名花之一,三四月间开花,花金黄色,瓣尖粉红,瓣间生蕊,朵朵重迭,极似佛座。

巍巍翠旗藏灵气 一流锦水分两屿

旗山天梯瀑布。

千里闽江流入福州后,分成南北港两支干流直奔东海。南港亦称乌龙江,从西北缓缓走向东南,北岸隔福州南台岛,南岸靠上街、南屿、南通等乡镇直至长乐地界。与乌龙江平行,离岸上3至6公里,一带状苍峰雄峙于上街与南屿境内,北高南略低,绵亘16.4公里,即为与福州名胜鼓山对峙且齐名的翠旗山。

翠旗山俗名旗山,山颠欹侧,形如旌旗,迤逦数里,高数百仞。旗山旗首起于上街,旗尾落在水西。说细些,旗山起于上街溪源里,止于南屿水西林。九条旗带飘落于上街、南屿境内。晋朝郭璞在福州《迁城记》中曰:“右旗左鼓,全闽二绝”。明太守、人瑞翁林春泽在《旗山记》中云:“上于霄汉,周回磅礴五十余里,有后王峰、黄蓝峰、留仙峰、勾漏峰、仙石峰,团结如磐,如江流襟带障南服,兴云物,以沾西土,亦一方之胜也。”明诗人陈鸣鹤在《登旗山绝顶》诗曰:“凭空引眺客魂惊,紫蓼丹枫接海城。烟树万株青断续,沙田千顷白纵横。云迷樵径猿先到,路绝人寰鸟不鸣。更上孤峰最高顶,九阍开处是瑶京。”

旗山重峦叠嶂,奇峰峥嵘,怪石嶙峋,岩穴鳞次,有36洞天、108岩景。有卧龙潜藏的龙潭(在上街镇境内);有仙家周拱夫妇炼丹的勾漏洞;有仙家吕洞宾与李铁拐对弈的棋盘石和游逛的游仙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之此山灵气十足,声名远播。

旗山气脉丰满,水土厚盈,灵气激活气脉,气脉调和水土,水土得益邑人,得益五谷果蔬。故其周边出了不少的举子仕宦,贤人志士,能工巧匠;蕴藏着温泉、矿泉,夏不忧渴,冬不畏寒;产出了饮誉京都的贡糕,名播江南的笋丝,扬名八闽的福橘、雪柑、茉莉花。

旗山南麓之境,今谓南屿镇,民国初曰南屿区,昔为福州府侯官县水西。宋朝属侯官县的修仁乡、五芝乡、西孝悌乡。修仁乡辖海平里、灵凤里、绥平里、迁蝗里;五芝乡辖闽光里、三秀里、清政里、吉壤里;西孝悌乡辖扬名里。元明属三、四、五、六、七、九、十二都。清属三、四、五、六、七、九、十一都。该境始于东汉,兴于明清,盛于民国与今朝共和国。方圆百里,户居万灶。东北临乌龙江,南傍大樟溪;背枕旗山、笔架、饭甑三山;中贯锦溪、蚬江、浯江三河;腹崛彩凤、白鹤、红蟳三丘。聚山河之灵气,河山妖娆,江水妩媚,地沃物博,风光旖旎。古往今来,地利人和,百世不衰。赵宋朝代,夜列罏峰、岘山两山灵气,莲花磹动,龟蛇交锁,烟萦雾绕,变幻万千,曰“合山天下奇观”;朱明朝代昼罗锦溪、梧溪、蓬莱三溪之水,白练飘逸,银光泛彩,潮汐迂洄,壮观无比,谓“环江第一名胜”。此乃本境之奇观异景,称绝于世,里人称“两屿二绝”也。

旗山迤逦数里,高数百仞,山谷溪涧繁多。其在境内的五都村的山后至中溪村的山后,从石壁、堂阮、虎啸、留前、勾漏、仙石、溪山、诸圣、石松,九条溪涧汇成一条溪流,美如银色的锦绸飘逸在大地上。此溪乃本篇所书的锦溪也。明礼部尚书曹学佺在《锦溪泛舟》诗中歌锦溪曰:“溪水明于锦,层波映不穷。山光笼竹满,树势俯泉空。少怯阴无日,虚疑响杂风。归舟如可问,犹待暮潮通。”

锦溪绕山蛇行,涓涓细流,流到昔呼马崎山(亦曰岘山,今谓太平山)与罏峰山相峙地段,由于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流至此处,因地势平坦,泥沙淤积溪床,天长日久,积淀成了两个小岛屿。两小岛隔溪对峙,溪左之岛方位居北,里人俗呼北屿;溪右之岛居南,因此呼南屿。北屿、南屿简称两屿。两个小岛小巧玲珑,生机无限,灵气十足。

北屿背枕旗山旗带飘落点马崎山,其山状若蛇行,蛇行活脱轻捷,又似形如锋柔的一管文笔,笔畅文通,笔能生花,笔能超生,故北屿人氏执笔管,出文人官宦。南屿傍平地起凸的罏峰山,此山状似龟游,龟游四肢划动,两目四下顾盼,又似一个沉甸的大秤砣,故南屿人氏善划算,四肢勤,头脑灵,掌秤杆做生意,出商人巨贾。因之本境昔有“北屿笔杆,南屿秤杆,有官有商,富甲一方”之谓也。

北屿主姓林陈两氏,占地各半,北为林居,西为陈住。林氏所出子弟皆是文质彬彬,知书达理,仕宦文人。其狮岩房与旗峰房为最佳。狮岩房的林士衡,官居七省经略使,为南宋抗金主战派,名振朝野,其退老归林后,在岘山卜筑“使亭草堂”,与名臣唱和,后岘山以使亭草堂易名为“使亭山”,遂讹传为太平山;旗峰房的林春泽登进士后肇建了明朝古街,与城门濂浦林氏斗富比贵,告老返乡后,也在岘山卜筑“锦溪草堂”与名宦唱和,迈百龄时,朝廷为其在乡间赐建“人瑞坊”,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奉旨敕建乡贤祠——旗峰林公祠,留下了美谈佳话。

南屿主姓陈、林、刘、叶、张诸氏,多为商贾之士。元初南屿富沙叶氏永济公,献资并募缘筹建了永济桥,里人俗呼“新桥头”,解了里人舟涉之苦,方便了民众行旅;明末蘭堂陈氏惟传公勇当募缘首,主持全面重修合山桥,遂使桥才稳固至今。清初淮海刘氏端英公、凤池张氏尔修公将财神资助的金银建了南北两屿民众祈安求福的殿堂福罏寺,里人俗呼“泰山堂”;民国期间蘭堂陈氏岱琨公在南屿街创办了大华电光厂、碾米厂、黄花岗中学等公益事业,给两屿民众夜间带来光明,使妇女永远免受砻谷舂米的劳累,使学子能得到就近升学。

南屿由于地域比北屿宽阔,人口居多,商贾云集,形成街市,地理形胜优越,向外辐射力强,因之清末民初,官府里人便以南屿作为乡名,把南北两屿统为一乡,先曰南屿乡,再谓南屿区,后定南屿镇。从乡至镇,由清末至今,行政地名与时俱进。而曾经名噪一时的北屿随着岁月时光的流逝,被人们渐渐淡忘,如今再也没有人去问津它了。

 南通 方山 古驿道

五虎山

北宋、唐代之前很长一个时期,福州往南的主驿道从闽侯县南通镇方山经过。方山寺僧怀恽被唐宪宗封为“国师”,方山的特产——露芽茶列为贡品,方山柑桔还得到唐玄宗的敕号。挖掘和展现唐代福建的这段辉煌,应当是现代福州人的责任。   

闽侯县南通镇,处在乌龙江南岸。大樟溪从永泰群山而来,穿过镇西汇入乌龙江。在水路交通为主的时代,这里是十分重要的码头。南宋初年福州太守梁克家写的《三山志》(卷5·地理类·驿铺P50)明确记载:从福州往莆田“凡五驿十铺。旧由方山渡,宣和六年,乃出西峡”。也就是说,在北宋宣和六年(1124家写的《三山志》(卷5·地理类·驿铺P50)明确记载:从福州往莆田“凡五驿十铺。旧由方山渡,宣和六年,乃出西峡”。也就是说,在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前,福州南行走的都是方山渡。该书还具体记载:“异时,驿路出方山渡,江面弥漫,无风只二十里,有风七十里。沿两沙洲,随潮涉二时乃至……甫登南岸,即涉方山岭,又有佛岭,白蒲岭,热隔岭,而后达太平驿。”这个“方山岭”,就是南通镇南面的方山。“方山北渡”,当在现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的“阳岐午桥”附近;而“方山南渡”,则应当在乌龙江南面上溯大樟溪东岸不远的一个地方。从“方山南渡”下船,走不远就可以翻越方山了。   

正因为这里是北宋、唐代之前很长一个时期福州往南的主要驿道,所以在方山上建有当时十分著名的方山古寺。《三山志》中(卷33·奇观类一P525)就有详细记载:“方山寺,清廉里,陈天嘉元年(560年)置……山在州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远望突兀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是山峭拔秀碧”“真一郡奇观”。我们从福州横跨南通特大桥去南通,远望方山,确实“突兀端方”“峭拔秀碧”。   

对于当时作为“一郡奇观”的方山,梁克家在《三山志》中引述了许多描写她的古诗。   

一首诗写道:   

“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   

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里剖寒玉。”   

又有太守王逵诗:    

“众状皆穷险,兹形独擅方。   

坦夷中砥砺,端正外青苍。   

上帝围棋局,炎君避暑床。   

  回嗟大行路,更近利名场。”   

处在主驿道旁且始建于南朝的“方山寺” 回嗟大行路,更近利名场。”   

处在主驿道旁且始建于南朝的“方山寺”,在唐代名气就很大。《三山志》写道:山上“有古坛、石床、石棋局”。“石床左右有柑桔木,岁所生味特甘,人或得之,可食不可窃。天宝六年(747年)敕号甘果山”,方山柑桔曾经得到皇帝的封号。另外,“有唐贾岛《章敬国师碑》铭”。僻居方山的哪一位僧人,被皇帝封为“国师”?唐代大诗人贾岛,又为什么会为他写碑铭呢?明王应山《闽都记》中有详细记载:唐代方山寺僧怀恽,名榜四域,为一代名僧。故于元和三年(808年),被唐宪宗诏居长安(今西安)章敬寺,并礼请至麟德殿讲经。元和十年(815年),怀恽圆寂时,谥“大宣教禅师”。唐名儒权德舆为其撰写《章敬国师碑》,著名诗人贾岛为其写“铭”。有了这层关系,方山的特产——露芽茶传到京城并受皇帝赞赏,也就不足为奇了。《三山志》(卷41·土俗类三P648)在介绍福州特产“茶”时,具体记载道:“唐宪宗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唐《地理志》亦载:‘福州贡腊面茶’,盖建茶未盛前也。”说明福州方山茶的出名远在建茶(今建瓯)之前。所以,唐朝《国补史》及陆羽《茶经》都记载,方山又叫茶峰山,所产露芽茶,列为贡品。这样的辉煌在唐代福建并不多见。挖掘唐代福建的这段辉煌,应当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南宋后主驿道的改变,导致方山寺的逐步衰落。明朝初年的一场大火,几乎把它毁为平地。以致明朝中叶,里人游方山寺时,只见“寺已颓,荒秽凄凉,惟余殿基,相与挟石柱以斗力”。但方山背面,依然十分热闹,因为主驿道改峡江过渡后,便从方山背面经过。朱熹当年留下的“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等石刻,至今还在。说明从南宋以后,人们登山的重点也转到方山背面了。   

可见,这座山并没有远离人们的生活,只是明清之后,同一座方山又被人们称为五虎山。上述提到的明王应山《闽都记》这样记载:“方山,在清廉里,一名五虎,闽籍第四案。”即福州人常说的“一旗,二鼓,三高(高盖山),四虎(五虎山,即方山)”。明人林应奎《游方山》诗亦云:“五虎峰头接太虚……”分明已经把方山与五虎山视为一体。   

同一座山,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个名字呢?我们详细考察后发现,地处南通与尚干之间的方山(或五虎山)是一个小山脉,从西南绵延到东北走向,亦可以说,是从大樟溪畔绵延到乌龙江畔。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绵延永泰、福清、闽侯3县,面积约41平方公里,最高处海拔611米,上有9个山峰面北向东(即《三山志》中说的“九鼻”)。当方山古渡成为主要交通线时,人们从这个方向看方山,便见到“突兀端方”的外形,称之为方山十分形象。但到南宋后,福州往南主驿道改从南通以东的峡江过渡,人们过峡江后经过的是方山的背部。从那个方向看方山,看到的便是5个山峰如五虎腾空而去的形象,称之为五虎山也是十分适当的。可见,由于驿道的改变,人们看方山的视角也发生变化,久而久之,“方山”就改称“五虎山”了。但在书本里,方山的旧名称并未消失,后人如不加辨析,有时会搞糊涂了。   

驿道的转变,虽然导致方山古寺的衰落,但其后一段很长时间里,南通仍是福州往永泰的水路交通必经之处。只有到了建国之后,由汽车为主的公路交通取代了水路交通,福州汽车从湾边搭船过渡,后沿大樟溪的西面去永泰,此时南屿交通方便了,南通却变成了“难通”。因为从南屿到南通,从盖山到南通,都无法从陆路行走,汽车只有绕峡江,转尚干,路途增加了好多倍。“南通,难通,真难通”的局面,到近几年才有了根本的转变。从南屿到南通的南港特大桥,从湾边(阳岐)到南通的湾边特大桥先后建成,福州到南通只有一步之遥了。高速公路已穿过南通,正在动工的螺洲特大桥将经过南通东面,开发“两江四岸”的雄伟步伐日益震撼南通大地。这时,精心保护方山古渡口和古驿道,展现方山古寺的往日辉煌,也应列入题中应有意义。我们期待着,南通在建成福州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的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态,并将方山古寺的辉煌重新展现于世人雄伟步伐日益震撼南通大地。这时,精心保护方山古渡口和古驿道,展现方山古寺的往日辉煌,也应列入题中应有意义。我们期待着,南通在建成福州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的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态,并将方山古寺的辉煌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

 昙石山文化遗址博物馆简介

昙石山遗址位于闽江下游北岸,距离福州市区21公里。遗址发现于1954年,迄今已历经十次面积不等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墓葬、灰坑、壕沟、陶窑等遗迹,以及陶器、石器、贝器和骨器等文物。2001年,昙石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直达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群星璀璨的天空,它是崛起于东南沿海的一颗明星。

1998年,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正式成立,这是福建省第一座依托于史前遗址的博物馆。2005年,福建省政府启动“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的省重点建设项目,2008年6月14日,遗址博物馆新馆落成并对外试运行。

与旧的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相比,新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环境优美,设备先进。布局合理,展线顺畅。陈列突破了旧传统手法,使用了新展示手段、新材料、新工艺,在形式设计上有新创新。

《海峡文明之根——昙石山文化陈列》是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新馆的基本陈列,展线长约220米,面积1460平方米,由序厅、第一展厅小序厅、第一展厅场景厅、休息厅、第二展厅等组成。

展览以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昙石山文化遗物为陈列品,充分运用雕塑、仿真场景、多媒体、图片、文字资料和声光电等多种方式,多方位、生动地再现了五千年前昙石山人生产、生活的场景,还揭示了昙石山人的社会意识,昙石山文化的源流及与海峡对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紧密联系。基本陈列反映了昙石山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地位,在福建闽越文化中所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烙印,对史前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闽台古文化渊源以及南岛语族的起源等课题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依据《昙石山遗址保护规划》和“昙石山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项目的要求,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将依托史前遗址,建设成融博物馆、考古发掘现场和遗址公园为一体的遗址展示园区。充分发挥近邻福州省会都市的区位优势和昙石山遗址的历史、科学、旅游三大价值。成为福建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窗口和文化旅游的优秀品牌。

2009年春节,经改扩建的遗址厅也竣工并对外开放。新的遗址厅造型优美,玻璃幕墙显示了人们对祖国古文化的珍视。充分展现了昙石山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使人们能够亲临其境,体味原始风貌和考古发掘成果。

精美的洽浦“正楼厝”

前廊窗棂

世事变迁。当下的社会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时期,闽侯县甘蔗街道洽浦村的村容村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仍留念那或高或矮或大或小的古厝老屋,它们如块块补丁般散落于村庄的大街小巷。如今,洽浦的旧式老宅粗略统计约存43座。它们中小的简朴雅致、大的宏伟壮观、陈的残破而有余韵、旧的庄重而有威严……但就保存的完好度和建造的精美度而言,第一非“正楼厝”莫属。   

“正楼厝”位于洽浦村东北方向,紧临村主干道,门牌91号。它竣工于1923(农历癸亥年)年,为纯木结构,面阔6扇5间加两披榭,5柱进深,前有天井。如今天井两侧已盖起高大砖房,“正楼厝”隐于其间,鲜有人关注。   

“酒香不怕巷子深”。 入村口,沿主道由北往南前行50米左右,左转斜行向上几步便来到“正楼厝”。站到天井中央你会顿感豁然开朗,毫无普通木屋的那种阴晦之气。老宅正中房檐下有一块三尺见方的红底木匾,正中斗大一个行楷鎏金“福”字,四面各有一只镀金蝙蝠展翼围绕,在阳光照射下闪光弈弈。檐下左右是两桩廊前正方大柱,正面书红底黄字正楷对联:三瑞家聲远,四贤世泽长。它道出了洪氏宗亲的渊源。“木本水源,认祖归宗”这几乎是所有人都有的归根情结。大柱内侧书黑底黄字草书对联: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这可是朱熹老人家最喜爱的楹联之一,虽不知是否出他老人家之手迹,但足以道出立家、立业、立世于人后的豪气。   

登上五级台阶,来到前廊,我们的目光无暇顾及精美的梁枋、敞亮的大堂,便不由自主地被东西厢房前的24扇窗棂所深深吸引。放眼望去那扇扇不足一平方大的镂空窗棂,上面布满了或直、或弯、或斜、或翘的无名指般细的木条,纵横交叉错落无序地拼摆在一起,似断不断、似连非连。观者纷纷自以为从中寻觅到了或花卉、或鸟兽、或人物等构图,不一会儿却又纷纷自我一一否决,再多瞄几眼便觉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如入无解迷阵。这会儿,你得静心闭目片刻,才可再走近细细端详,你便会有惊奇发现:原来那细细木条乃是一只只形体变化多端的小龙。你若费心细数几次,便发现每扇窗棂中的小龙竟达24只之多,而且每扇都用大半数的小龙组构出一个或男或女人物图案。他们都衣冠端庄,面目清淅,正襟危坐,高高在上,显然一副受人膜拜的姿态,透出一股不可侵犯的威严。此二人许是洪氏先祖,亦或是三界神明,更或许就是正楼与王氏本人,我们便不得而知了。剩下的小龙就盘在男女人物图案的下方组构出或 “吉”、或“双喜”、或“炉鼎”、或“中国结”等等精美图案,两两一对,对对不一。多处镂空之处还有宝瓶、花卉等木件点缀其中。方寸木块竟能雕成如此精妙绝伦的人间精品,不得不让人惊叹雕刻者的匠心独运,技艺超群。就在每扇窗花的下方,各有一副惟妙惟肖的雕刻画,有些虽已破坏,但依然能清晰地辨认出其中“孝感动天”、“百里负米”、“啮指痛心”、“亲尝汤药”等故事情节, 24副雕刻画正是古代传说中的二十四孝图。回到大堂,只见红柱红壁,映衬得满堂生辉。堂壁正中又有一块鎏金福匾,福匾上方有一块精妙的长方形镂空雕花:雕花两端各有一条蜿蜒的姣龙护佑,中间并排五个同心圆,大圆中分别有方胜、蝙蝠等纹饰层层环绕,小圆内各有一香炉纹饰,炉上分别雕刻“金、木、水、火、土”五行小篆。雕花再往上直到顶便都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人物组图木雕,大意是“衣锦还乡”、“与民同乐”、“八仙做寿”等等,均含吉庆、如意、忠孝等寓意。画面美轮美奂,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福匾左面挂有正楼内人王氏的画像,上面记录有王氏的生卒年等信息。画像两侧书有一副对联,上联曰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下联曰入则笃行出则友贤,横批:发家致富。这道出了王氏勤俭持家,待人以诚的严谨家风。我想,这也完全可以作为洽浦全村乡里的共同持家信条,孰不知“勤俭、务实、诚意”这可是发家、守业的三件宝啊。   

老宅主人正楼公,字怀高,生同治庚午(1870)年,卒民国丁卯(1927)年。在家排行第四。据其后人忆述,正楼与其妻王氏的邂逅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话说关源里王家是一户殷实人家,女大当嫁,这一天王老伯与媒人约好到洽浦村为女儿相夫君。不知为何却寻不着路,东穿西窜竟来到正楼家附近,见一位青年五官端正、一表人才,正临窗奋发读书,顿感亲切,便上前询问家庭状况、读书情况、将来打算等等,没想到此青年落落大方,对答流利、态度务实、见解独特,王老伯内心颇为赏识,又见此青年与自家女儿玉莲年纪相仿,便暗生嫁女之意。王老伯回家后便找来媒人打听其详细状况,拿定主意后便托媒人来洽浦说亲,这才有了两人的百年之好。成家后的正楼在其老丈的扶持下,开始在苏州一带做起了收售红茶的买卖,多年努力后终于置下了一份富足家业。正楼与王氏共生三子一女,三个儿子娶亲时女方均有丫环作为陪嫁,最多时一次陪嫁两对丫环,这在村里多年来也少见,此事也被村里人不时津津乐道,啧啧赞叹。在门当户对盛行的那个年代,足见正楼家当时的富贵了。   

洽浦“正楼厝”设计考究,建造精美,历经近百年风风雨雨保留至今,是洽浦村厚重历史文化难得的一份代表啊!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