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福州新闻网记者 原浩
在福州,这座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城市里,至今还遗存着一幢幢老洋楼,宛若一位位在寂静的庭院中垂垂老矣的贵妇,正是岁月的沉淀,反而使这些建筑历久而弥新,更具韵味。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打开了旧中国的大门,至此福州成了近代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洋文化也从这里进入中国。领事馆、银行、教会、学校……一时之间,各式各样的西洋建筑在福州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陶淑女子学堂也在此时应运而生。
陶淑女子学堂位于仓山区岭后路的福建师范大学老校区内,前身是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创建的“安立间女学堂”。1903年,学堂从乌山搬迁至岭后山校舍,正式定校名为陶淑女子学堂。时至今日,曾经郎朗的读书声早已远去。
夏日炎炎,在陶淑女子学堂荒废的石椅上休息片刻就能缓解暑热,一路走来,这里给人太多的惊喜。浓妆艳抹的女郎虽有拒人千里的高傲却容易被人一眼看穿,垂垂老矣的老人布满深深浅浅的皱纹却更显沧桑底蕴,陶淑女子学堂,这里没有被现代化的力量打磨加工过。
爬满藤蔓的斑驳老墙,扎根石基的虬髯古榕,缅怀的气息随着陶淑女子学堂泛黄的墙体肆意蔓延。一砖一瓦、一窗一廊、目之所及、手之所触,真实而触动,渐渐地,陶淑女子学堂在细节中开始复活。
陶淑女子学堂面朝闽江、背倚高山、占地不大、格局紧凑,教学楼、宿舍楼、教堂通过回廊相连构成一个整体。大到结构、布局、用料,小到门窗、把手、石柱,都蕴含着浓浓的西洋建筑风格,陶淑学堂是福州至今遗存的老洋楼代表建筑之一。
时间追溯到晚清、民国,在福州仓山区还聚集着不少女校,陶淑女子学堂就是其中代表。当时,家境殷实的人家很少让女儿去学堂里抛头露面,因而陶淑女子学堂招收的学员也大多来自今福清、罗源、长乐一代的贫寒人家。
为培养学生的德行,陶淑女子学堂就制定了“以善胜恶”的校训,指引学生要多行善事,百年间,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相识、相知、求学、成才。透过锈迹斑斑的铁门,依然能看见教室的一角,仿佛还能听见清脆的读书声从时空的那头传来。
虽然这里早已人去楼空,但据往来的学生说道,经常能看见一对对新人在学堂里拍下寄托着幸福的结婚照。建筑因时间而丰满,百年来,这里聚集了太多人文的、历史的、地理的气息。
人们更愿意记住与怀念,但也更容易遗忘和模糊,陶淑女子学堂与福州其他的老洋楼一样,如同一汪活水,不断替后人拓印着时间与历史。
与精心规划出来的景区不同,陶淑女子学堂甚至算不上“正儿八经”的景点,它的美,或许需要花上一个下午,孤独地坐在它幽静而粗糙的石椅上慢慢体会。它不宣扬也不招展,就静静地在不起眼的地方看着日升日落。
在无垠的时光中,怀旧是最能打动人类内心的词汇,我们所处的,正是一个“文化与传承”“推陈与创新”的时代,回顾这些散落在城市的种种记忆,就是在触摸我们家乡的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