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茉莉属于舶来品,早在2000年前的西汉,茉莉就从遥远的古罗马,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福州。由于福州独特的地理和良好的气候,茉莉从此在福州落地生根,并被广泛种植。北宋年间福州已经是茉莉花满城飘香。《瓯冶遗事》有记载:“果有荔枝,花有茉莉,天下未有。”福州至今仍保留北宋年间福州太守蔡襄的题刻“天香台”,这里的“天香”就是指茉莉花。寓意淡雅、高洁、君子之风的茉莉,福州人竞相追捧,并以各种形式栽培。南宋时,用香花加工花茶的工艺开始兴起,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艺开始被福州人尝试和改进。
福州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贡茶产地,自古就出产名茶,方山露芽、鼓山柏岩茶、罗源七境绿茶均是贡茶。福州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盆地四周的山海拔多在600米~ 1000米之间,日照短,多散射,云雾缭绕,十分利于种茶树;盆地中心大面积的冲积平原为沙壤土,肥力高、水肥足,扦插茉莉易成活,昼夜温差大,茉莉花品质好。于是,福州逐步形成“山丘栽茶树,沿河种茉莉”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种植格局。“闽江两岸茉莉香,白鹭秋水立沙洲”,就描述了这样的良好生态美景。
福州人制作茉莉花茶工艺开始于明朝,闻名于世。《八闽通志》载:“福州府茶,诸县皆有之,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风冈尤盛。”福州人窨制茉莉花茶方法为摘半合半放的花,根据茶多少加入花来窨制,开始有“三停茶而一停花”的窨茶经验。茉莉花茶窨制技术逐渐成熟。
福州茉莉花茶到了清代已很发达,茉莉花品种众多,特别是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后,福州茉莉花茶通过福州港口销往欧、美和东南亚。清末市场上的花茶基本上都是福州茉莉花茶。到了民国时期,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如日中天,生产规模达到空前状态。然而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连年不断,茉莉花茶产业受到严重破坏,开始走向衰落,曾一度濒临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再次兴起。据老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新店、盖山、城门、建新,还有闽侯、长乐,到处都是大片的茉莉花园。最高峰时,福州茉莉花种植面积高达10万亩。“风一吹,满城尽是茉莉香。”当时的福州恍如一座花城。炎炎夏日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腰间挂着小竹篓的采花人。孩子们也趁着这个时候,鱼贯其中,或采花、或嬉戏、或打闹,好不热闹。伴着烈日,采花的箩筐慢慢满了起来,待再也堆放不下时,就送往周边的花茶厂称重。茶厂的会计记录村子里每家每户每天送来的茉莉花,月末统一结账。福州有句民谣:“闽边江口是奴家,君若闲时来吃茶。土墙木扇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在忙碌之余,抿一杯茉莉花茶,听一折评话,哼一只小曲,日子安怡惬意。当时仅仓山城门镇就有几百家茶厂,仓山被誉为“琼花玉岛”。
据基辛格回忆,毛泽东主席曾用福州茉莉花茶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福州茉莉花茶生产效率达到鼎盛,生产企业近千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严格的保密和传承,使得福州茉莉花茶独特的窨制工艺,在数百年间均未传到其他国家,日前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能窨制茉莉花茶。中科院原名誉院长说:“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蕴含的原理十分科学,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1985年福州人民代表大会上茉莉花被定为福州市市花,福州是中国唯一以茉莉为市花的城市。
茉莉花洁白无瑕,芬芳馥郁而不娇艳,代表着高雅、圣洁、纯真,也寓意着士大夫品行高尚、淡泊名利。在传统的民俗中,茉莉谐音“莫离”,蕴含着永不分离的爱情。相传古时的少女会在七夕之夜沐浴更衣后,乘坐满载茉莉花的游船出行,并沿河抛撒茉莉花,以祈祷获得自己的浪漫爱情。在福州婚礼上,新郎新娘给长辈们献的喜茶,也都是福州茉莉花茶,以表示对长辈们的尊敬,喻示他们对爱情的坚贞。
福州是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茉莉花茶的窨制技艺积淀数十代人的智慧,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典型缩影,更是中国茶文化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涉及了茉莉与茶种植、茉莉花茶的加工、茉莉与茶的相关文化与特色景观的一个综合性系统。2013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种植系统”被农业部列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4月该系统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成为全球31个GIAHS保护项目之一。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记录着福州的沧桑历史,聚集着世代福州人的聪明和智慧,积淀着福州特有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最近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建设7个茉莉花公园,将对推动福州生态建设,美化福州人民的生活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山水孕育天香,也势必让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福州茉莉花茶重发异彩,再创辉煌!(吴依殿 王艳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