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欣赏:文化之州---印象.福州

    2016-04-24 21:49: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柳丹

第一次比较清晰地知道福州这座城市是在我五周岁的时候,那一年比我大两岁的姐姐和父母从福州回闽南老家过年。父母当时在福州工作,因无法带两个孩子,于是把我放在奶奶家。姐姐一年就回来一次,对老家很陌生。做妹妹的我就像是小主人,每天带着她去找邻居的小孩玩。姐姐只会讲普通话和福州话,福州话是因为她时常和父母单位周边的福州小孩玩,无意识学会的。当时我对福州的概念还是挺模糊的,只知道是个地名,不知道它和我居住的闽南小镇有什么不同。姐姐时不时会讲一两句福州方言给我们听,我和邻居的小孩都挺好奇的,平时除了闽南话在这小镇没听过其他语言。姐姐见我们这么好奇,就当起福州方言小老师,一本正经地教我们学福州话:玩叫“卡溜”、太阳叫“立套”、小孩叫“娘哦”、女孩叫“诸娘囝”、男孩叫“唐部囝”、老太太叫“依姆”、老爷爷叫“依拔”、早饭叫“架”、午饭叫“倒”、晚饭叫“慢”……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对福州话很感兴趣,学得特别认真。所以姐姐教完之后,虽然我也没地方用得上,但不管多少年过去,我总会记得这几句福州话,或许我真的与福州有缘。学了几句福州话后,福州这座城市已依稀存在我的脑海里,对它也充满向往。

只是没想到还没能等到去福州,学的那几句福州话也还没能用得上,父母工作又已调到三明,之后我也随着他们从闽南到了三明。只是我和福州的缘分依然没有断,工作时进了军工厂,厂里的同事来自五湖四海,自然也少不了福州人,学的那几句福州方言还真用上了,而且又和她们学了好多句日常用语。再后来我与福州有了更深的缘分,1996年认识了我的爱人,之后成了福州媳妇。

1997年1月,我第一次坐火车来到了福州,与爱人一起走亲戚。因为爱人从小在泰宁长大,当兵的时候在福州义序机场,福州城里的景点他不是很熟悉,只带我去过左海公园、五一广场、南公园和东街口。当时如匆匆过客,对福州没有更多时间深入了解,对于来自山城的我来说,对福州的最初印象就是大和繁华。

2007年7月1日,三明到福州的高速公路已开通,三个小时左右就可到达,比原来坐火车缩短了一半的时间。那天正值党的生日,也是我正式来福州居住和工作的日子。一直很相信缘分,或许在我五岁的时候,就与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次我再也不是匆匆过客,我可以放慢脚步,用心去认识和感受这座成为我第三故乡的城市。

在这九年的时间里,福州这座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古城,日复一日,熏陶着我。对于它的印象,再也不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大和繁华”。如今的我,更多的感受就是这是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大街小巷,处处散发着文化气息。

到福州,不得不看榕树。“满城绿阴,暑不张盖”,随处可见百年巨榕的身姿,福州因此有获“榕城”之美称。在福州出生的姐姐,名字里也有个“榕”字,以示纪念。古树述说着福州的历史,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福州满城绿阴,得益于北宋福州太守张伯玉推行“编户植榕”的办法,从此榕树与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福州知府程师孟曾写诗赞美张伯玉植榕绿化之功绩:“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犹栽木万株。试问郡人来往处,不知曾忆使君无?”据统计,福州榕树上百年的约有600株,上千年的就有6株。寿岩榕、人字榕、龙墙榕、编网榕、合抱榕等古榕、名榕、奇榕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一树一景点”,造型各异,千姿百态。老榕最美的是气根,千丝万缕,垂直而下,远看如细细柳丝,近看像一位慈祥的长髯老者,静静地守护着树下乘凉的人们。

到福州,不得不说“三山两塔”。这是福州显著的地标,三山也是福州古时的别名。“山在城之中,城在山之中”,在福州城内,有三座海拔不高的小山,分别是乌山、于山、屏山,两塔是乌山上的乌塔和于山上的白塔。“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宋代诗人陈轩曾作诗这样赞美三山之美景。三山相距不远,特别是乌山和于山,只有两个站的距离。每天上下班一般都要经过这三座山。到屏山时,我总会习惯地望一眼屏山之巅的镇海楼。这座楼由朱元璋女婿王恭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作为其他诸城门楼的样楼。“无诸城北样楼开,万井烟花拂槛回”。站在亲自建造的样楼,王恭曾感慨吟咏。六百多年来,这座样楼不仅成为全国九大名楼,而且还被冠以镇海之名,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屡毁屡建,不绝于世。所以福州如遇台风天,很多人都格外关心镇海楼有无受损。乌山在市政府附近,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览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乌山上有三十六奇景,自东往西大致可分为乌石塔、古庙群、道山亭、石林园、石壁观音、凌霄台等。摩崖题刻200多处,最著名的是华严岩侧的唐朝李阳冰《般若台铭》和曾巩的《道山亭记》。元朝诗人萨都剌登乌山曾即兴吟咏“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并篆刻在苍崖之上。赵汝愚、朱熹、李纲、蔡襄、元朝萨都刺及明朝叶向高等都留下字迹。每次经过乌山,远远地就可看到位于乌山东麓的乌塔。乌塔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 所建的“净光塔”,可惜在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毁。闽永隆三年(公元九四一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才建到七层,王延曦就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乌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三山的最后一座山就是于山,位于五一广场的北侧。于山下有一堵沧桑斑驳的古城墙,残存的历史痕迹,如一幅壁画,在热闹繁华的五一广场尤为醒目。于山有九仙观、大士殿、炼丹井、集仙岩、戚公祠、定光塔等24景,宋代至近代的摩崖题刻百余处。到于山不游戚公祠,不算到于山。戚公祠是福州人民为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建。祠内供有戚继光塑像,戎装威严。还陈列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纪实》、《纪效新书》、战争袍铠甲残片以及行军干粮“光饼”、“征东饼”和记功碑残石等,祠旁石壁上镌有郁达夫谒祠时赋词《满江红》一阙。定光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位于定光寺内, 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因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外面涂上白灰,故称白塔,与乌塔遥遥相望,矗立空中,黑白对称,成为福州城内奇特景观。

到福州,不得不走三坊七巷。这里是福州这座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全国最大的古街坊之一。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坊巷纵横,青石铺路,白墙黑瓦马鞍墙,雕窗镂栏,古朴典雅,充满韵味,体现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里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着一批名人故居,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欧阳氏民居、小黄楼、林聪彝故居、二梅书屋、陈承裘民居、水榭戏台等9处。三坊七巷里还有一条近1000米长的古街---南后街,这里商铺林立。 “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这是清末举人王国瑞为南后街所作的诗,他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充分体现了南后街古时的文化风貌。古时的南后街经营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如今的南后街经营品种繁多,有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店,以及传统饮食店同利肉燕、鼎边糊、花生汤和福州传统糕点等。闲暇之时,我喜欢行走三坊七巷,踩着青石板路,漫步在坊巷间,徜徉在明清古民居里,探寻古文化足迹,仿佛穿越时空,宁静致远。

到福州,不得不游西湖公园。来福州之前我以为只有杭州才有西湖,第一次到福州西湖是婆婆当导游带我去的。一进西湖的大门,我就被这古色古香,如诗如画的美景所吸引。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细柳如烟,宛如走进古代王府的后花园。一家人湖上泛舟,清风拂面,惬意无限。西湖公园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为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所凿,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被人称为“福建园林明珠”。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等景点,不论是景色还是名字,都如此诗情画意。 “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这是宋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里对西湖有名的赞美之词。明谢肇淛在《西湖晚泛》里对西湖夜色也是赞叹有加:“十里柳如丝,湖光晚更奇”。

到福州,不得不登鼓山。来自山城的我,自幼喜爱登山。来福州后,每到周末,我都会带上儿子,一起登鼓山。鼓山在福州的东郊,最高峰海拔900多米。登鼓山有三条路,左右两条是新开辟的山道,我比较喜欢中间这条青石板古道,一路有诸多古人留下的石刻字欣赏,文化气息浓厚。经过五个亭子,大约走1800多个台阶,方可到达眺望台,站在这里俯瞰整个福州城。鼓山林壑优美,古迹甚多。有十八景区、千年古刹涌泉寺、喝水岩、白云洞、绝顶峰等景点。这些景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摩崖石刻是鼓山最大的特点,比比皆是,上起北宋,下迄清代及近代,真、行、草、隶、篆诸体俱备,犹如一座书法宝库。登鼓山不仅是一项运动,而且能受到文化的熏陶。

千年古城,文化景点不胜枚举。在这九年时间里,上下杭、宋帝行宫林浦村、避暑山庄鼓岭、双抛桥、闽王祠、西禅寺、宋代驿道等,都留下了我探寻历史的足迹,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福州的美景和文化。在这九年时间里,在这文化之州,不仅有幸结识一批爱好文学的朋友,并得以引荐加入作协。在与文友们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让我更加感受到这座城市浓厚的文化氛围。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2012年,福州市文联主办福州市作协承办组织“诗歌快闪”队,我也加入其中。这些年来快闪队员们在福州的大街小巷,各大景区,为市民和游客朗诵诗歌,让诗歌走进生活。

印象福州古韵浓,千年文化蔚成风。爱上一座城,爱上这座城的历史文化。走不完,看不完,写不完……

 

                                                                                          作者:潇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