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晋安区鼓山镇远洋村沿江一带,过去有许多水上居民,民国时属“江滨乡”,解放初期属“江北乡”,其居民称“疍民”。l994年编《福州百科全书》说:“疍民,相传是l500多年前福州地区土著民族,多为无诸国的劳动人民。”说“疍民”是“土著民族”显然是错的。因为“疍民”即使是“无诸国”的遗民,也属于“汉族”的“闽越人”,不能当做少数民族来看。其次,“闽越人”属中原入闽的第一批大规模移民,不是福建的“土著”。
“疍民”溯源有二:一是无诸国即闽越国遗民。无诸病逝后,兵连祸结,百姓遭殃。汉王朝兴师问罪。部分“闽越遗民”躲避过汉王朝的移民政策,逃到福州附近的江海上,以船为家,捕鱼为业,遂成以后的水上疍民。二是东晋末年,浙江卢循海上起义,攻入晋安,后为刘裕所灭,从海上撤往番禺,余部漂泊江海,其后裔即为疍民。
从闽越民到卢循后裔,时隔500年左右,由于时间的积累,合二而一,成了“疍民”的始源。《太平环字记》说,疍民以船为家,其船首尾皆尖高,船身平阔,其形如疍。“蛋”通“疍”,所以称“疍船”,其主人自然称“疍户”、“疍家”、“疍民”了。福州疍民主要有江、唐、翁、欧、池、浦、卞等姓,以蛇为图腾。《海上纪略》载“凡海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水龙,自船成之日即有之”,之所谓“闽人蛇种”也。《侯官乡土志》说:“疍人以舟为居,以渔为业,浮家泛宅……”他们的船叫“连家船”。
解放前,“疍民”社会地位低下,一不准登岸居住;二不准上岸联姻;三不准读书取仕。解放后,水上居民和岸上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特别是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他们在岸上都有自己的房子,过着舒心幸福的生活。
旧时“疍民”有正月上岸讨斋贺年的习俗。据说也源于汉代。汉灭“闽(东)越国”,汉兵就地驻扎,娶“闽越国”女为妻。流落在江海上的“闽越遗民”悄悄地上岸寻找自己亲人,用唱诗的形式,替东家说最吉利的话,果然有许多亲人因此相会。有的还用送斋裸的形式暗暗地送给财物,或者互通消息。比如,被汉兵娶走的女人偷偷地在斋粿上涂上红色的记号,暗示里边有钱或有纸条。以后在斋粿上印一个红红的印记,竞成为习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上岸贺年讨斋粿却成了“疍民”中女流之辈的专利,他们成双结对到岸上唱贺年诗,流传下来的“贺年诗”有:“姑嫂双双来贺年,红红橘灯挂店前。好斋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立门前。”“正月正头开大门,看见龙凤两飞翔。船下贺年船规矩,只求保福保吉祥。”“一合龙烛真作佳,四对金砖垫桌脚。好米时好棵拿给奴,我唱年诗过千家。”“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斋粿到门前。”此外,还有专门唱给店家的贺年诗:“一轮红日照店堂,龙灯飞舞炮仗蓬。二副春联贴店前,财源茂盛生意忙。三街六市店连店,来往客商噪昂昂。四街货色样样有,人客要买手拿长。五子手抱弥勒佛,摆在大桌上厅堂。六层货架排满满,花色新鲜好琳琅。七粒上下算盘只,计算清楚钱斗存。八角果盒装果只,老小无欺敬乡里。九州各省货都有,绸缎纱罗出苏杭。十全货色包满意,生意兴隆年年长。春节贺年唱渔歌,送奴斋粿和年糕。”唱罢,东家便欢欢喜喜地把斋粿送给疍民,表示感谢。
|